一、把握革命历史资源的本质特征,做好开发利用
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百年党史跌宕起伏。革命历史为我们留下宝贵财富,给后人以重要的思想启迪和经验学习。开发利用好革命历史资源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责任,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非常重视对革命历史的学习,多次要求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让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了解党成立以来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了解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对革命历史资源要区分其不同特性,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利用,细分来看,革命历史资源可以做如下分类:
(一)物质形态革命历史资源
1、以旧址故居为代表的不可移动资源,这类资源在全国广泛分布,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不仅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更是中国革命历程的无言见证,是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应该说,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对这类资源十分重视,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及各级文旅部门都做定期发布,对这些场所予以保护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及党性教育的应用。但随着时间的久远及保护手段的局限,有些文物场所已经出现坍塌、剥落等毁坏情况,大大损耗了其内在价值和教育特性,十分可惜,亟需在普查的基础上加大保护的力度。
这类场所还需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开展保护和利用,现在一些地方希望尽可能地开发本地的革命历史资源,愿望是好的,但也出现了杂、散、乱等现象。例如一支红军队伍曾经路过,当地希望以此开展红色教育,于是修复旧址,举办相应展览,甚至设置红色旅游景区,但往往由于史料缺乏,展览的内涵并不足以支撑起教育的功用,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对革命历史资源的保护应有序开展,党史和文献部门也应参与其中。
2、以革命文物、革命文献及历史出版物等为代表的可移动物质资源,对这类历史资源既要妥善保护,更要合理利用,特别是将这部分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结合,如VR等,将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非物质形态革命历史资源
3、留存于老一辈记忆中的口述历史资源,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对曾对在延安工作过的1000多名老同志进行了采访,中央党史研究室对改革开放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也进行了重点采访,各地党史部门也多有这方面的工作。这类工作多都带有抢救性质,十分宝贵。但由于记忆可能有误,对一段历史的回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因此,对口述资料除了要做年代、人名、地名的逐一核实,查阅工具书、查对老地图,请方言专家辨别地方口音外,还要对口述资料做仔细的甄别和多方材料印证,其他文献资料佐证。既保持当事人记忆的生动鲜活一面,又最大限度防止个人记忆偏差,以免误读和讹传。
4、存在于革命文艺作品中的革命历史资源。这部分资源有些存在于民间。有鲜活、地方特色和富于感染力等特性,要特别重点关注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
二、对革命历史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入思考
借用两个经济学概念思考革命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个概念是“资源的枯竭”。此处所说资源枯竭不是指革命历史资源本身的枯竭,而是指受众感受的衰减以至“枯竭”,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运用革命历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如果不考虑受众的需求和新时代环境语境变化等特点,长时间形式不变,缺乏深入挖掘和赋予其新时代解读,受众会不会产生“审美疲劳”,以至于“边际效用递减”,这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面对年轻一代,他们和那段火红的岁月相距日远,距离和陌生感是必然的,我们靠什么吸引和打动他们,怎么让他们信服并感受其中的价值,这是时代的课题。但是如果这个任务连我们这一代人都无法完成,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苛求后人呢。
第二个概念是“价值链”与“附加值”。革命历史资源非常宝贵,但如果仅做浅层次开发,得到的效果可能就只是表面的。就像在资源富集的地方,各地都希望产业链能够在本地拉长,本地资源能够尽可能地在加工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附加值。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革命历史资源的运用,仅仅靠参观和讲故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今天党员干部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宝贵的革命历史资源如果不能做深度二次开发和更多的创新思考,很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另一方面,对革命历史资源的深入开发和赋予时代价值必须严肃严谨,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准确解读历史,科学联系现实,防止随意化和庸俗化。特别要注意,一些地方为了拔高本地历史人物而出现违背党史官方读本和党的历史决议的现象。
三、运用革命历史资源积极开展党性教育
1、把握党性教育的本质
党性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接受,不能简化为理论学习。作为党性核心内容的理想信念作为一种信仰和价值追求,很难通过简单外部输入的方式使其内化并坚定。一段时间的集中理论学习是必要的,但不是党性教育的全部,而只是党员在其积极主动思考之后有选择地接受,在自己既有的知识和思想观念体系中完成内化并系统化。
党性教育也不是简单地让干部重温党的历史、体验革命传统就能够自动完成,这些形式只是党性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和手段。要达到党性教育的目的,必须辅以情感投入,调动和激发受众的感情关注,因此,理论要学,道理要讲,但更要加大情感体验、情景感知、现场感受等。使他们在“情”与“理”的交互作用中完成认识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让科学道理立体丰满,生动鲜活,有血有肉,在这样的基础上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2、案例教学是最受党员干部欢迎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
《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对案例教学有明确要求。在党性教育中能否运用革命历史资源开发案例进行党性教育,还鲜见尝试,但值得探索。
案例教学的特点是由案例将一定情境做虚拟还原,学员在研究过程中实现角色代入,设身处地站在主人公角度思考其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关键所在,进而认识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运用革命历史资源编写案例,开展案例教学,进行党性教育,最大的难处在于案例的编写,因为案例教学需要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给学员思考和研究的空间。但历史已经发生,特别是涉及党的历史,一些重大问题不仅已有结论,还有相当的政治敏感性,但如果一切都是清晰确定的,学员也就没有了在历史情境中探究的可能,这是案例教学所面临的困难。
但这一点也不是完全不能克服,如果在不违反政治要求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经过对材料取舍,提供材料时机的延迟,都可能造成学员对某些历史细节和信息未必完全掌握,案例教学所需要的不确定性要求依然可以实现。现在一些干部教育培训机构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例如湖北红安干部学院和江苏恩来干部学院。
3、加大互动研讨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每一个人的认识水平与能力都是有限的,人们正是在相互交流中吸取别人的经验、智慧和见解来丰富完善自己、纠正自己的偏差。我国东晋时哲人葛洪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需切磋,相启明也。”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讨论犹如砾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锋利。”我们目前的干部教育培训实践也证明,有效的互动研讨是澄清思想认识,辨别模糊观念,加深感悟思考的正确途径。
党性教育更是如此,由于党性教育涉及思想理论认知和价值观等内容,教学中应主动设置议题,引发学员思考,展开各种形式的研讨交流和思想交锋。但实践中容易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撒手不管,以粗放的方式将一个粗放的问题扔给学员,然后就任其自己讨论,讨论到什么程度就算什么程度,缺乏精心设计和有效组织。二是源于对学员学习动机误判和对他们研究能力的不信任,生怕学员出现理解偏差,生怕出现不利于教学主题的观点与结论。在课堂上采取严密控制的方式,研讨变成了教师与学员的简单问答,学员的思想很难激发,研讨徒有形式难以达到期望的效果。
要防止以上两种情况的出现,首先是端正对党性教育过程的认识,党性教育的主体是学员,教育的成效都只能通过学员自身的改变体现。因此,任何“越俎代庖”不仅无用而且有害。同样,放任也是失责和不担当。只有耐心细致的设计和精心周到的组织,在研讨环节投入时间和精力,使用科学的研讨工具和辅助手段,才能收到研讨式教学应有的效果。
(陈燕楠: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原主任,研究员,曾任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中组部培训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干部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和实践。)
信息来源:中闳教育网
中闳采编: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