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之后,参加党性教育培训工作,至今已整整十年。这不仅使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也能尽微薄之力为党做些工作,感到十分欣慰。
我不是学教育的出身,也不是学党史、政治的出身。但是几十年新闻工作的经历,使我习惯更多地从总结、分析、批判的角度(包括我自己的课)来看待这项工作,对党性教育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对于办培训班,我曾提出把学习习近平关于党性教育和党史教育指示作为培训班主要内容的建议。为什么提出这个建议?我认为,目前党性教育存在的问题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深度不够,致使红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具体表现为“肤浅化”、“碎片化”、历史与现实脱节、理论与实际脱节。这实质是教师能力不足的反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马列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基本功不扎实,缺乏用马列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读红色资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是对现实社会的阅读能力和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够,缺乏把现实与历史两者有机结合的能力。
三是视野狭窄,不能从就事论事或资料中跳出来,缺乏对事物之间联系的观察力和综合能力。
四是对事物的认识深度不够,往往对事物的认识和阐述浮于表面,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因此,要开发出入心入脑的精品课,真正提升党性教育的质量,关键是提升老师能力,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解读历史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认真学习,也需要知识和时间的积累。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性教育、党史教育做过许多重要指示。这些指示都蕴涵着马列主义的深刻道理,吃透这些精神,而不是流于形式的表面理解并与开发课程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解读红色资源可能是提高能力比较快捷有效的途径。
一、培训应联系实际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教育、党史教育的重要指示,明确讲课的目的
习近平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习近平还指出:“要防止肤浅化和碎片化,学党史讲党史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而要通过讲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加深对党的历史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理解和认识。”
这些指示既指出了党性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指明了改进的方向。
现在干部学院的课,如现场教学、红色故事会、访谈式教学突破了以往课堂以资料为主的教学模式,给人以真实地感受,大大提高了党性教育的质量,收到了很好效果。但是,据我了解的情况看,目前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现场教学基本上讲的是局部、是事件、是个人,距习近平“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
认真领会习近平指示的精神,透过局部的事实,结合本地的红色资源回答中国为什么革命?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马克思主义怎样救得中国?这类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这应当是干部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向。如果做到这一点就能有效地克服肤浅化碎片化的倾向,使党性教育不断深化,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我认为,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所有的红色资源都是共产党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本身就和革命的全局有必然的联系。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把两者联系起来的意识和自觉性。
比如黄麻起义,按照传统的讲法通过资料介绍黄麻起义的组织和攻打黄安城过程是一种讲法。这种讲法只是告诉人们历史上发生过黄麻起义这样一个事件,很难给人以更多的启示。但是如果顺着三万多群众为什么冒着杀头的危险自发参加围城攻城这一事实探究其原因,就会认识到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使贫苦的农民活不下去了。广大农民本身就有改变自身命运的愿望,是共产党人用马列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揭示了压迫和剥削的本质,唤醒了人民群众,动员千千万万“泥腿子”跟着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就用事实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马列主义能救中国,马列主义怎样救的中国这些重大问题。用事实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是站在局部就资料讲资料就事件讲事件就个人讲个人就局部讲局部或高唱“谁不夸俺家乡好”,还是站在全局的高度通过“局部”、“事件”、“人”来反映全局、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深刻道理,出发点不同,反映的深度也会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必然是大相径庭。
因此,我们的培训要把培养全局观念放在重要的位置,帮助学员从“一亩三分地”上跳出来。让他们认识到 ,本地的红色资源本身就是中国整个革命的一部分,帮助他们用局部的事实回答全局的重大问题使教学质量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怎样理解党性教育是共产党员的“心学”
习近平说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心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我的理解“心学”就是解决思想认识和世界观存在的问题,坚定理想和信仰,提高修养和思想境界。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现场教学或访谈式教学就不能停留在对资料和事实的简单阐述上,仅仅告诉人们是什么。而是多问几个为什么,找出问题的本质,告诉人们为什么,把事实升华到理性和世界观的高度,课就会深刻得多。
我在讲课中两次提到了革命的含义:
选择革命,就是选择奉献;
选择革命,就是选择吃苦;
选择革命,就是选择拼搏;
选择革命,就是选择牺牲!
一次在讲父亲投身革命经历时,讲到参加革命要有牺牲的思想准备,在课的结尾,讲了现实也需要牺牲。现在讲的牺牲主要不是指生命,而是在党的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能不能牺牲个人的利益。
课后,北京世纪坛医院一位姓姜的学员对我说,听了您对革命含义的理解很受启发,特别是对牺牲的分析太有针对性了。革命前辈牺牲的是生命,而我们只是在党的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牺牲一点个人利益。这话不仅深刻而且太有现实意义了。
“心学”是党性教育的“根”。因此,面对着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要把“心学”提炼出来,就是把认识问题和世界观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来考虑。
可是实际上,我们的课更多关注的是具体事件或具体的个人,关注的是辉煌和成就。
比如讲根据地(苏区),很容易想到的是讲根据地的发展建设及其经验。让现在的人对当时的历史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很有必要。但这不能作为重点,不能作为主课。先不说几十年前的经验对于今天能有多大的借鉴意义,就是从“心学”的角度讲,能对坚定理想和信念,对世界观的形成有多大帮助呢?对于今天的培训对象来说,多数不是为了搞军事来研究党史的,对他们来说,对根据地(苏区)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就可以了,而这个目的通过参观博物馆以及现场教学等,都是可以达到的。
党性教育的目的是“心学”。要实现这一目的讲什么、怎样讲就很有讲究了。
以大别山为例,28年红旗不倒,是宣传几起几落的辉煌,还是着重讲在严酷的白色恐怖及极端的困难条件下战胜了敌人和困难走向了辉煌?两种思路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单纯讲革命高潮时的辉煌,让人们看到的是成绩,但不能体会到革命的曲折复杂和艰辛。
如果我们把重点放在革命低潮时所遇到的困难及如何战胜敌人、战胜困难深度就不一样了。从中不仅可以引伸到如何对待和克服困难;如何在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理想和信念;如何在困难的情况下看到光明的前途,坚定革命必定胜利的信心;在困难的条件下如何联系群众以及群众的作用这类“心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坚定了信念和理想,而且可以开发出更多接地气的精品课程。
习近平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
他进一步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认真领会习近平的这些指示,弄通弄懂“心学 ”的含义,少唱赞歌多讲困难,我们的党性教育课质量就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对“问题”的认识能力
习近平曾多次提到党性教育、党史教育要有针对性,要以问题为导向。很多老师也都在课上重复习近平“以问题为导向”的指示,但实际上有多少课(包括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真正做到了“以问题为导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呢?
是现实中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吗?
由于时间的流逝,加之敌对势力和历史虚无主义者肆意歪曲历史,现在的人对历史的认知是混乱的,扭曲的、甚至是错误的。“共产党为什么要搞武装革命而不能与国民党合作?”就是典型的一例。
比如自力更生,人们很自然会想到自力更生与改革开放是什么关系。改革开放了,还需不需要自力更生?等等疑问很多。
再比如,我们都说制度自信,可人们常常议论的是西方国家如何富裕而社会主义国家如何相对贫穷,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移民海外。
再如,我们现在开展主题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可是如果我们的课只是从理论上讲忠诚的重要性,讲忠诚的意义,或者讲几个老一辈忠诚的故事,而不能与现实相联系,不解决在新形势下忠诚的表现和标准是什么?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怎样做才是对党忠诚?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主题教育最终结果必然是流于形式。
以上的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还可以举出许多,这都需要我们在党性教育中为其解疑释惑。
历史与现实怎样结合?关键是我们的课有没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是解决历史与现实脱节“两张皮”最有效的办法。
党性教育以及历史、党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用红色资源来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完全可以。
就以“共产党为什么要搞武装革命而不能与国民党合作?”这个话题为例,讲清“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在前,而共产党前举行的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在后,是被逼无奈的自卫行动就能很清楚的回答以上的疑问。
因此,我们的眼界要从资料转向现实。把认识和了解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思想认识,特别是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糊涂或错误观点放在非常重要位置。只有心中装着这些认识和观点,开发的课程才有可能做到有针对性,红色资源才能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
因此,我们的培训应把“以问题为导向”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员认清什么是问题?怎样以问题为导向?在课程开发中怎样才能做到以问题为导向?具体地帮助年轻的老师们解决这些实际中面对的困惑,使他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得到提高,成长的步伐就会更快一些。
四、要着力培养老师们理论与实际结合旳能力
理论怎样与实际结合是党性教育中的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一直在提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实际情况是这个问题解决的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高大上”的所谓理论课。这些课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很难入脑入心。以“自信”来说,很多课特别是一些专家教授讲的都是自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讲有错吗?完全正确,没有任何错误。但要问一句有人否认“自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吗?听了这样的课就能树立起“自信”吗?答案就是否定的了。
“自信”,不是通过讲讲重要性和必要性就能树立起来的,关键是怎样才能帮助学员树立“自信”!所谓不自信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通过具体事实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的课要接地气,敢于直面问题,用历史和事实回答我们走过的路是正确的,我们的制度是优越的。
“高大上”的空洞说教是一种倾向,现在的“红色故事会”、访谈式教学以及现场教学,故事很感人,情节很动人,缺点是缺乏理论和观点的支撑也是一种倾向。这两种倾向都是造成目前党性教育“肤浅化”、“碎片化”的重要原因。正如习近平所说:“学党史讲党史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而要通过讲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加深对党的历史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理解和认识。”
如果说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关键是“问题”,那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关键就是“观点”。我们的课一定要有观点,把观点寓于事实之中,把事实和观点有机结合,使事实得到理论的支撑,课的深度就会大大增强。
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完全可以。
以大别山为例。大别山可谓将军荟萃,在十大将军县中,大别山就有五个,占了一半。在许多场合下,这是作为一种光荣来炫耀的。对于将军本人也多是讲他们的丰功伟绩或优良品质。但是,如果不把他们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只讲个人的辉煌业绩,客观上都是在宣扬一个错误的观点——英雄史观。
大别山为什么出了这么多将军?从他们个人来说,很多人都是为了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参加黄麻起义、开国后被授予将军军衔的34名将军中有32人是穷苦人出身就说明了这一点。从更深层次来说,中国需要一场革命来改变国家的命运。正是顺应历史的潮流,这些人参加了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斗争,是这场革命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他们自身的命运。没有这场革命,他们永远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是这场革命造就了这些将军。时势造英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用这个观点来阐述将军产生的原因,我们的课就不单单是光荣和将军个人,而是在传播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其深度就比宣传光荣和将军个人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其实我们很多的事件和个人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理论。
比如,川陕根据地的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成员相当多数都是童养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能不能用马克思主义来解读这种现象?
再如抗日战争,很多人把关注点放在战争的本身。但我认为应该更重视敌后根据地。我的关注点不在于根据地的建设而在于共产党通过根据地这种形式成功地上把一盘散沙的中国农民紧紧的凝聚在了一起。正是人民的觉醒形成了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这对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和日后中国的发展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怎样用马克思主义解读这种现象?这正是我们党性教育应该也必须回答的问题。
还可以举出很多。我们的培训应当把理论和实际结合放在重要的位置,扎扎实实提高老师的水平。
再以“自信”为例。自信或不自信都是通过具体的事实和认识体现出来的。前面提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富裕发达,不断有人移民的事实就摆在我们面前。回避或不正面回答这些现象解答这些问题,自信必打折扣。
回答的办法就是用历史,用革命史来回答解释这些问题。
用1840以来帝国主义国家是靠坚船利炮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靠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富裕起来的事实说明他们的富裕沾满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泪和痛苦。从而让人们知道,西方列强的富裕是侵略和掠夺的结果,而非社会制度的优越。
而我们呢?仅用了28年就夺取了全国的胜利和民族独立,建国后仅用了不到三十年就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经过七十年的发展,我们走完了资本主义几百年所走的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说明我们走的路是正确的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五、“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
习总书记这句话看起来通俗易懂,但实质是正确理解我党历史最直接的表达。认真领会这段话的精神,“回看我们走过的路”,可以从理论与实际上帮助我们增强“自信”。
再以“富裕”为题。共产党为什么要革命,目的不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本质不就是使中国富裕起来强大起来吗?因为不革命改变不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命运,不革命改变不了民族的命运,不革命改变不了广大劳苦大众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
在我的课中 ,花了一定的篇幅讲了苦难的家史和农民的苦难,意在回答他们为什么要革命?
课后,某干部学院的一位老师问我,为什么要“忆苦思甜”?他认为,旧社会的苦是人所共知的,没有必要讲这么细。
有没有必要,先看一个事实;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组织学生看完电影《白毛女》写读后感。有四十多个女大学生向他提出同一个问题, 为什么喜儿不肯嫁黄世仁?黄世仁有钱有地有房子, 还肯借钱给自己父亲, 明明是个好人啊.......从现象看是价值观的问题,其背后反映出历史知识的匮乏,对旧社会缺乏起码的认知,不了解地主是怎样剥削压榨农民的。
我曾查过百度,否认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认为地主是勤劳致富的视频比比皆是。为大地主刘文彩、周扒皮翻案的文章也不是个别现象。更有甚者,否定土改为地主翻案的长篇小说《软埋》竟然获得了大奖……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年敌对势力和历史虚无主义者篡改历史、颠倒历史,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他们的企图就是想从根本上否定共产党、否定革命的合理性、合法性、正义性。
对大多数人来讲,现在的人们对那个时代是陌生的,对于旧社会的了解也仅仅是抽象的概念,并不了解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更不了解地主是怎样剥削和压迫农民的。
在一次培训班上,我向一些年轻老师讲述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以及1934年四川一些地区的捐税已经收到 198X年、199X年的事实时,他们纷纷表示不可思议。看来,补上这一课对年轻的老师们来说非常必要。
我对这位老师介绍了我所以这样讲的想法。我对他说,我们讲革命,更要讲为什么革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发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帝国主义对工人的剥削压迫和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是非常残酷。我们用活的、生动的事例和事实,使现在的人们对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的罪恶、对工农大众所受的剥削压迫有感性的认识,而不是类似水深火热这样抽象的概念。这是认识那段历史、认识那个时代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理解共产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而进行革命的行为。
也就是说,对这段历史没有深刻的认识,就不可能知道我们是从哪儿来,不可能懂得革命,不可能懂得共产党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说:“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因此。不仅老师,也包括我们自己都要弄清“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句话的含义,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把党性教育的质量提高一步。
六、依托红色资源建立的干部学院,红色资源非常丰富,怎样利用这些红色资源,把党性教育质量提高一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我认为,干部学院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学点教学都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红色资源,努力走出一条区别于学院派教学或红色旅游模式,有干部学院教学特色的道路来。
而要做到这一点,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是关键。
现在各干部学院的老师都有较高的学历,对当地的红色资源比较熟悉,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或阅历影响了他们能力的发挥。通过办班培训提高他们的水平,特别是用马列主义解读红色资源的能力,不仅对提高党性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也是一种提高老师能力比较快捷有效的方法。
提高教师水平是件非常细致的工作。不是一两次培训就能真正提高的。面对一件件具体事件或人物,怎样才能讲得既有实际又有理论入脑入心是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才能体会到的。我们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缩短这个过程,尽快提高。
因此,我建议选择合适的单位帮助他们从主体课,专题课到现场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全面提高。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办推广的班。真正把我们党性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作者系原人民铁道报总编室首席编辑、“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北京连合教育咨询中心专家)
信息来源 | 中闳教育网
中闳采编 | 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