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周家庄,我是早就仰慕的,因为听过它们太多的事迹,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见学。巧的是,两年前的一次聚会,见到了晋州市人大副主任冯寸改同志、晋州市营里乡党委书记曹志涛同志,而曹志涛同志原来就任周家庄乡人民政府乡长。这样,今年的五一假期,我的见学心愿得以实现。
实打实地说,实地的见学,于我往日的耳闻而言,还是给予了心理上的不小震撼。因由,我梳理成文,分则以飨诸君。
(一)周家庄的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党的初心使命,周家庄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周家庄没有贫困人口。周家庄是全国现存的唯一“人民公社”,实行社、队所有,两级管理,全乡(公社)统一核算,按劳分配。他们的土地,集体耕种;他们的经济,集中管理。从1952年建社开始,周家庄就一直以来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致富的道路,锚定“不让一户贫困、不让一户后进、不让一人掉队、不让一人受罪,”全体社员共同致富,没有贫富两极分化,生活水平早已实现了很高的富裕程度。2015年,全乡(公社)社员人均现金分配13189元,人均纯收入18048元,2022年人均生活水平达到29810元。全乡(公社)实行12项福利制度,免费供水,免费物业,补助电费,每人每年补助生活费500元。
周家庄没有看不起病的。他们那里没有私人诊所,10个生产队都建有卫生室;他们那里没有私人医院,乡(公社)有卫生院。周家庄全体社员看病,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大病不误诊,既方便又及时。全体社员的合作医疗款,全部由乡(公社)出,社员个人不用掏1分钱。在县以上医院看病,乡(公社)给予报销,对重病造成家庭困难的,给予经济补偿。
周家庄没有买不起房的。他们的住房有保障,一律是二层楼、6间房、200多个平方,还有个独家院,真就是类别墅。我是知道的,在农村说,农民家盖房搭屋那可是极不容易的。但周家庄不一样,有乡(公社)党委,有生产队党支部,有集体经济,户建公助,集体的砖厂给平价砖,集体的轧钢厂给平价钢筋,集体的建筑队给免费建筑。你看,大宗的建材钱省了,大头的建筑费不花了,门窗玻璃等小钱也就不成问题了。看到这里,我知道你还想什么,那俩儿子怎么办?仨儿子怎么办?我告诉你,周家庄比我们想得周到。几个儿子给几栋,仍然是集体按标准划给宅基地,实行户建公助。所以在周家庄是不存在买不起房的。
周家庄没有失学的孩子。从1982年开始,周家庄全乡(公社)就实行了免费9年义务教育,孩子的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都知道,没钱办不了事。但是某些个人有钱,仍然办不了公事。只有集体有钱了,才能把公事办好。周家庄有雄厚的集体财力,他们新建了乡办中学楼,翻新扩建了6所小学,投巨资建设了全晋州市第一流的高标准幼儿园,并配有高档演出的小礼堂,校车负责接送孩子。
周家庄没有养老问题。对60岁以上的老人,实行再补贴制度,即在享受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外,乡(公社)每月每人再发放养老津贴。60~64岁,每月每人80元;65~69岁,每月每人100元;70~74岁,每月每人120元;75~79岁,每月每人140元;80岁以上,每月每人160元。对独生子女老人,每人每月再另加补贴20元;对60岁以上无儿无女的五保户老人,集体负担其生活费用,并再按独生子女老人每月发放零花钱,有病时派人伺候,医药费由集体负担,老人离世,丧葬费由集体负担;对65岁以上,连续工作20年的农民干部实行退休制;对老党员,在养老津贴的基础上,每月再加发17~30元补贴。
老话说,民以食为天,这在周家庄的天,就是艳阳天。那里是农民的乐园,充满着欢乐,洋溢着和谐,光辉着高尚,萌芽着共产主义的霞光。
乡(公社)党委书记雷宗奎同志告诉我,2022年,周家庄乡(公社)工农业总收入15.6亿元,用于公益福利事业的开支增至4000多万元,现有公共积累资金8.6亿元。他表示,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集体共同富裕的道路,朝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奋斗。
周家庄共同富裕的成功,在于没有分田单干。40年前,老书记雷金河就想透了:“分田到户,一家一户怎么实现机械化;一家一户怎么搞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孤寡老弱病残者如何生活;集体经济如何壮大;基层政权如何巩固;新农村如何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发展;集体企业怎么办:集体主义思想如何培育……”。
是啊!分田单干,可能永远实现不了共同富裕。
(二)周家庄人有着浓重的向党情怀
就乡镇一级而言,我所掌握的情况,凡分田单干者,没有一个乡镇能像周家庄这样富有,像周家庄这样豪迈。而研究周家庄的发展历史,支撑着周家庄人前进的,正是周家庄人浓重的向党情怀。在此,仅点一例:
1982年,周家庄人站在了前进道路的十字路口上,面临着历史性的抉择。老书记雷金河,是位老革命,抗日战争打日本,解放战争搞支前,带领乡亲们成立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久经考验,对党忠诚,他把中央文件装在兜里,不知看过多少遍,吃饭不香,睡觉不宁,甚至整夜不眠。
县里的同志找他做工作,他说,1962年,大队划小队,主要是队长说了算。这一次,是要分田到户,主要是社员说了算。要一家一户征求意见,一户也不能落下。
他听到了老百姓的牢骚:“先分地,后分队,一步一步往后退,一直退到旧社会。”他也听到了党员的议论:地分到一家一户,干活靠自己,吃饭靠自己,关起门来过日子,就会滋长个人主义,谁还关心集体?再说了,集体没地了,没财产了,就剩下一个空名了,谁还依靠你?人心散了,政权也不好巩固了。
雷金河心里很明白,也想得很远。他向大家坦诚了自己的内心:一旦全分了,就会出现富的富,穷的穷,就要两极分化,孤寡老弱户怎么办?军烈属怎么办?残疾人怎么办?共产党员不能只管自己,不能忘了入党誓言啊!
周家庄是靠集体壮大起来的。他们知道,集体就是组织,组织起来就力量大。有组织就不孤单,有组织就有归属感。单干,心里想的是自家;集体,心里想的是公家。是共产党拯救了我们这些穷苦农民,我们要感恩共产党,跟定共产党走共同致富的路。
1982年11月30日,是周家庄人刻骨铭心的日子。全社同时举行公决:是推行“大包干”,还是坚持“大集体”?
上午9时,全公社10个生产队的社员,不分男女老少,分聚在各个生产队,等待着全体社员表态的那个重大时刻。
那场面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各个会场群情振奋,按捺不住,争先表态,如同火山爆发。全社3055户,众口一词,一个心声:不分田,不包干,不单干,不耍独腿。还是集体干,合伙干,咱们公社不能变。”激动的人群甚至喊起了口号:“不单干,不包干,一心一意集体干。”
全社公决的结果,全社3055户都摁了红手印,一致同意坚持走集体经济道路,不分田分地,不包产到户,不个体单干,依然在全公社范围内,保留人民公社制度和体制,继续走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共同富裕道路。
第一生产队,更是群情激昂,一个社员高喊:“拿印台来,我要签名画押,集体干,一辈子不变!”好家伙!人们一下子拥到会计身边,把会计围了个密不透风。“先写我!”“先写我!”会计为难了,先写谁呀?支部书记不得不发话了:“都别着急,一个样,先写后写一个样!一个一个来,写一个人名,摁一个手印。”
真叫是翘首以待,唯恐最后。
写呀,摁呀,274户,274个红手印。
红红的手印啊,一个手印一颗心,像是天空的星辰,代表着意愿,代表着信念,代表着心向集体,代表着共同致富,映红了一片火红的天。
这就是周家庄人的向党情怀,一颗颗赤诚的心。这心,向着集体,向着国家,向着共产党!
正是这一历史性抉择,为周家庄铺就了共同富裕的光明大道。
(三)周家庄人有信仰风清气正
去到周家庄,与周家庄人接触,你会强烈地感受到,周家庄人,有信仰,风清气正。我觉得,那正是周家庄人的强大气场,是充满全乡(公社)空间的正能量。
这种强大的气场和正能量,是周家庄三代人集体主义思想的养育,是党的红色文化不间断地传承与塑造。
周家庄1952年建社,1953年就制定了《合作社章程》,第一章第一条,开宗明义:“毛主席指示,组织起来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农业合作社是全体社员唯一正确的道路。”(刘国运著:《周家庄 中国农村奇迹》第328页)70年来,他们一直在坚持这一当初的正确选择,矢志不渝,成为了一种坚定的信仰。
在与雷宗奎、曹志涛同志的交流中,我感觉到,周家庄人一直生活在集体的怀抱里,这可能是他们与众不同的最大区别,也是他们有信仰、风清气正的生成基础。
他们有集体所有制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一以贯之,以队为家,以社为家,爱国至上,一切听党的,一切服从集体。因此,他们没有分田单干的自私心理放大,没有市场经济以赚钱为目的的价值欲望。他们制定有《合作社管理规定》、《生产队管理规定》等,这些规定,对干部、社员、土地、设施、农具、牲畜、劳动、记工、水电、农技、治安、纪律、教育、文化、财务、保管、医疗、工伤等,均有明确详细的规范条文,70年坚守奉行,养成了周家庄人特有的“公家”精神风貌,心中有国家,心中有集体,党员干部廉洁奉公,社员群众人心向善,没有聚众上访事件,没有重大刑事案件,全乡(公社)社会清明,民风纯正。
年轻的朋友可能不知道,我是清晰的记得的,分田单干后,农村一下子没有了组织约束,人心散了,腐朽的东西又沉渣泛起,宗派、迷信、黑恶势力发展很快,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冲击很大,这种情态,直到进入新时代后才得到减刹。但由于一家一户自个过日子,各种各的地,各打各的工,打工的人,背井离乡,天南海北,居无定所,乡村治理还任重道远。
是的,地好分,队好散,但真要再组织起来,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可就是件非常不易的事了。
我看到,周家庄人内心很强大,他们有集体做靠山,凭着集体的力量,无论是旱涝灾害,还是疫情疾患,或是市场波动,什么风风雨雨,集体都能挡的住,都能化解的开,所以,你在周家庄人的脸上,看到的是从容淡定,看到的是满满的自信,没有后顾之忧,神定气闲,心态平和,丝毫没有打工人处处挣扎的悲催心理。
人生在世,要生存就要劳动。当然,已经先富起来的大富翁们,身价上亿、几十亿,财富完全自由,光利息都用不完,可以除外。
但劳动,在集体所有制的社队里劳动,与自己给人家打工的劳动,劳动者则有着完全不同的身位和境地。
打工人的劳动,由于他们受雇于资方,有去不掉的弱势心理,看老板脸色行事,祈求施舍,但内心潜存着劳资矛盾的对立,心理压力大,看不到希望,精神就容易抑郁。我们看到的,一些年轻打工人受到这种生存的挤压,出现了诸如轻生等社会问题,例如张家界天门山的跳崖、什邡市蓥华林场喝农药的轻生事件等,就是这种劳动的副产品。
而周家庄人的劳动则完全不同,他们是在集体所有制的社队里劳动。他们人人都是社员,集体是家,自己当家作主,所以,他们的劳动没有雇佣关系,都是一家人,自己给自己劳动,人人有话语权,人人有议事权,人人平等,劳动中有欢乐,劳动中有尊严,即使是人之间有些不愉快,也容易得到解决,所以他们从内心里就充满着正气与自豪感。
周家庄是个巨大的正能量场。
他们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他们说,毛主席早有教导,“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他们把主席的谆谆教导,铭记在心,并严格落实在行动上。从老一代到新一代,从干部到社员,代代廉洁,从不拿集体一草一木,从不吃集体一瓜一果。在周家庄,人人节俭,从不大手大脚,从不铺张奢华,尽管他们很富有。
婚丧嫁娶,现今在很多地方成为老百姓头疼的问题。而周家庄有《社规民约》,对礼金、烟酒、菜肴、桌数、人数、天数、娱乐、穿孝等,一应巨细规范,各生产队成立有“红白理事会”,党支部书记担任会长,公安员和1名社员担任副会长,成员5人左右,红白事期间,红白理事会成员由生产队记工分,一律按标准严格进行,即杜绝了铺张浪费,又避免了攀比等不良风气,培育了全乡(公社)的纯正民风。
他们讲德昌德。一是讲社会公德,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二是讲职业道德,遵守《社规民约》,爱集体,爱劳动,守纪律,讲文明;三是讲个人品德,向善,向上,向文明,向和谐,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觉实践。
在周家庄“社史纪念馆”,我看到了周家庄人的“四个和谐”:一是家庭和谐。儿女孝敬父母,孝顺老人,父母亲爱儿女,家庭和睦,蔚然成风。二是邻里和谐。邻里珍惜相互关系,“千金买房,万金买邻,”邻里没有你争我斗吵包子打架的,不存在争地基争地边子怄气的,整个邻里关系非常和谐。三是干群和谐。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干群平等,同劳动,同记工,同分配,同按制度办事,计划生育、分宅基地等等,一视同仁,任何人没有特殊,大家相互尊重,有时协商,互相关心,互相体贴。四是社队和谐。这是一个大亮点。全乡(公社)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社队之间、队队之间、人队之间,聚集在集体的体制下,全乡(公社)一盘棋,团结协作,大家齐努力,形成了特有的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当我静思,又觉得周家庄的社风,是潜在深层里的正义、正气,是一种不可撼动的力量。
(四)周家庄有好班长好队伍
周家庄,绝对是中国农村的奇迹。
这个奇迹在于,一个乡(公社),“自1949年至今,道路,始终坚持;目标,始终如一;事业,始终创新。”长盛不衰,健康发展,成就辉煌。(刘国运著《周家庄 中国农村奇迹》)
这个奇迹在于,一个乡(公社),6个自然村,10个生产队,4529户13564人,6000多名劳动力,分布在一二三产的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畜牧业、旅游业、林果业等多产业,能够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爱党,爱国,爱社,风清气正。
这个奇迹在于,一个乡(公社),有8.6亿多元的公共集体资金,有1亿多元的再分配风险基金,一年的福利事业开支超过4000多万元,有2万多亩土地,有企业,有事业,有众多的公共设施,有齐全完备的机械设备,可谓家大业大花销大,但没出一个错,没坏一个人,从未发生过贪占腐败事件。
为此,他们获得了若干若干的荣誉,国家的、中央部委的、省的、市的,等等。
何以如此呢?我给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然,在与晋州市和乡镇的领导交谈中,在实际的参观和文献学习中,我得出了确定的答案:这就是他们有好班长、有好队伍。我觉得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毛主席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我们先说好队伍。好队伍,说的是有一支过硬的党员队伍。我为什么会思考到这个问题呢?因为我是农村出来的,与农村接触比较多,对农村的党员队伍有着对比。
农村实行分田单干后,就绝大多数的村党支部看,党员也与普通的村民一样,分得了属于自己的那块地,去一心一意奔自己的日子去了,至于党员也就剩了个空名啦,用老百姓戏说的话讲,叫“僵尸党员”,更有普遍的现象是,支委会里的党员,尤其是书记、村长,利用手里的权力和优势的人脉与信息,先行占用资源和政策红利,自己先发了家。你到农村去,如问村书记和村长在哪住,村民会告诉你说,村里哪家房子好,哪家就是书记、村长的家。诚然,客观地说,农村没有了集体所有制,党员也就失去了发挥先锋队作用的平台。是啊,你怎么着也不能去帮人家过日子吧!
而我看到的周家庄的党员队伍就不一样啦,他们是集体所有制,党员一直是在生产经营中起着核心作用的。他们的党支部设置,也有别于一般的农村。就我知道的,一般的农村,是一个村一个党支部,不管是五个生产队,还是六个生产队。但周家庄不是,他们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建立党支部。这使我想起了毛主席“支部建在连上”的伟大创举,不知周家庄是否在老人家这里得到的启示?
周家庄的10个生产队,建有10个党支部,另外,乡(公社)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也各建有自己的支部。各支部的党员数量不一,从资料看,生产队党支部,最少的有36名党员,最多的有72名党员。党支部是生产队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中枢,凡生产经营、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文明建设、重大行政事项、思想政治工作等,都是党支部严格按照议事规则,采用民主集中制的方法,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
我这样说,年轻的朋友可能没感觉,但你想想那句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一个支部几十名有觉悟的优秀的人,合心谋事,齐心办事,为集体服务,为社员服务,那智慧,那力量,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再说好班长。好班长,说的是乡(公社)党委书记。周家庄是社、队所有,全乡(公社)统一核算,所以,乡(公社)的发心、决议,都离不开这个班长。研究周家庄奇迹,看到的也正是如此。
自1949年至今,周家庄有三任书记:雷金河、雷玉良、雷宗奎,三任书记三代奋斗。有人评说是,雷金河书记艰苦奋斗,雷玉良书记顽强奋斗,雷宗奎书记不懈奋斗。三任书记,都是顶呱呱的好班长。
老书记雷金河,是周家庄奇迹的奠基者、开创者,名气最大,被誉为“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坚不可摧的硬汉子、老坚决”,“冀中一杰”,宋平同志为他题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我听着雷金河同志的事迹介绍,不时地涌着激动,找着对这个典型榜样的定位,啊,这正是毛主席的好干部啊!
他搞互助组,搞合作社,1958年,毛主席说,人民公社好。他就带头成立了晋县(现在的晋州市)第一个人民公社。他带领全社人民艰苦奋斗,不断地创造着周家庄的奇迹,始终拒绝上级党组织对他的升迁安排,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倡导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代好班长的事迹很多,我无法一一叙述,因为那需要太大太多的篇幅。在这里,我只说一处的见闻,请朋友们旁及。
这处见闻,不是别的,就是乡(公社)的办公场所。
是这样的,参观完了“社史馆”,我在曹志涛同志的引领下朝前走,一抬眼,便看到了一处久违的建筑,真是撞击我的心灵。这处建筑,我太熟悉了,就是我们公社的大院吗。我在老家上中小学时,去过我们的公社,印象留得极深,一个院落,一进大门,是对称的几排平房,房子低矮,办公室开间也很小,一个门紧邻着一扇窗户,每排的房间对称,一模一样。
我当时,真是既感慨又非常兴奋。周家庄乡(公社)这么富有,还在这古老的小房子里办公啊!我知道的,即使是没有任何公共积累的乡,许多也早是楼上楼下了。
这就是周家庄,这绝对是班长的坚守。是的,我看到资料,他们也有提过盖办公楼改善办公条件的建议,但党委最终还是坚持把钱用在了改善民生上了。
雷宗奎书记在靠头的办公室里走出来,听着他平实的话语,我猛然觉得,为人民服务真是不需要说很漂亮的话,坚守就好!
(五)周家庄的治政没有“最后一公里”
在通信行业中,把从通信服务提供商机房交换机到用户终端设备之间的链接,称为最后一公里。借用这一概念,我把国家政务治理从国家政策到农户之间的链接比喻作“最后一公里”。当然,这样比喻是否合适,请朋友们指教,我在此主要是用它说明一些道理。
道理明白着,机房交换机有了,若干的基站有了,链接交换机和基站的线缆也有了,但最后如果不能与一个个终端用户相连,就是断头路,机房交换机有再多再好的信息,也是没有价值的。
从农村的治政说,如果国家的大政方针只能传到村,不能很快很准地传到一家家农户,也就如同治政的断头路。
在国家脱贫攻坚的五年期间,我有幸接触到很多农村,观察到在分田单干的农村体制下,国家治政就明显地存在着这样的一些“最后一公里”。
这些“最后一公里”,我简要概括了“五难”
一是共同富裕难。共同富裕是党的发心。但一家一户过日子,由于家庭条件基础不同,成员能力不同,遇到的疾患灾难不同,等等,共同富裕就是绝难实现的。古代实现不了,现在实现不了,将来也实现不了,因为它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和机制。
二是农业现代化难。农业现代化,是国家四个现代化中的一化。分田单干,一家一户,农业机械化难以推广,农田建设、土壤改良、水利改造、优良品种推广等等,难以协调,难以落实。我们看到的过去集体时,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状观,已受到破坏。自己的地,种不种你管不着,种粮种树种草你管不着,春种夏种你管不着,田地荒芜,利用率低已不是个例。
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难。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极其重要的内容。我们说,没有公共利益,就没有公共约束;没有集体组织,就没有集体主义情怀。分田单干,一家一户过日子,各干各的,缺少了集体主义的熏陶,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跑空,陈旧腐朽的垃圾文化不断衍生,农村的不良风气难以得到治理。
四是走群众路线难。走群众路线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农村改革,解散了生产队,使生产队这一级群众集体组织没有了,变成了村党支部面对全村每家农户,小村一二百户,大村一两千、三四千户,村党支部是望户兴叹,即使心有余而力不赢,这样,党与群众的距离远了,群众与党的心散了,党群联系弱了。从实际看,在有的农村,党支部说话甚至不如一个什么民间组织好使,党员不如一个和尚吃香。
五是为人民群众服务难。共产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战争年代,共产党员都是职业革命者,没有个人利益掺杂其中,一心为国家,一心为百姓,所以老百姓信服。现在党员也是一家一户过日子,为自己发家致富去奋斗,这样党员的模范作用就难以培养、难以有效发挥。再有,农村集体所有制取消以后,公共的财产分了,集体积累没有了,党支部服务人民群众的抓手也没有了,老百姓也不再依靠党支部。
总之,分田单干的体制,从基层治政的角度看,管不到底,服务不到位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难以解决的。
而我这次到周家庄见学,看到他们的乡(公社)、队集体所有、两级管理,就不存在这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党和国家的政策,乡(公社)党委、生产队党支部,一声令下,一贯到底,全体社员在一个个集体的怀抱里劳动、工作、生活,党员干部与社员融为一体,同心齐力,爱党,爱国,爱集体,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蔚然成风。
这一点的体会,我觉得也很重要,所以也成文分享各位朋友。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领导力专业委员会专家,原解放军后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毛泽东精神》作者)
信息来源 | 中闳教育网
中闳采编 | 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