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共产党、解放军的管理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管理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领导者所做工作都可归于管理的范畴。领导者的工作虽然庞杂,但概括起来无非两大块。一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如何运筹帷幄,排兵布阵,最终战胜对手,获得发展。二是怎样管好、用好各种资源,去实现战略意图,完成组织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主要就是管资源,正因为目标远大而资源有限,组织才有了对管理的需要。所以,也有人只将后者称为管理,而称前者为经营。由此引出狭义的管理。

作为一名优秀企业家,必须既善经营,又懂管理。与之相对应,管理理论也分为两大块。一是经营理论,二是狭义的管理理论。西方管理学以企业领导者为主要培训对象,经营理论通常放在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课讲,而管理学主要讲狭义的管理理论。共产党、解放军的管理亦可做同样区分,其经典之作就是毛泽东的领军之道和用兵之法,可分别对应于现代管理学中的管理理论和经营理论。

领军之道是毛泽东管理思想之精华。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指导人民军队管理实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而独创的一整套管理理论。毛泽东曾凭借领军之道,把一向被认为愚昧、落后、近乎一盘散沙的农民,打造成一支打不垮、拖不烂,战无不胜的铁军,以至被西方学者誉为“将砂子拧成钢筋的人”。建国后,毛泽东曾设想将这套管理方法移植到其他领域,号召“全国人民学解放军”。当时各行各业向解放军学习,实际上学的就是毛泽东的领军之道。事后看,有成功之处,如讲新中国管理不能不提及的“鞍钢宪法”、大庆经验,就与解放军的管理思路一脉相承;但也有不够成功、至今遭人诟病的地方。

毛泽东的领军之道也有一个完整体系。(见图2)

这一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无论从逻辑上讲,还是看实际工作,领军之道的其他内容都是由宗旨生发出来的,都是为实现宗旨服务的。为什么共产党、解放军的管理要以宗旨为核心?因为管理主要是管人,而人与机器、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有意识,有目的性,能够自觉地为实现个人意愿而行动。不仅单个人的行为有目的,由人构建的组织也有目的,或者说有其使命、宗旨。所有的组织都是为实现某一宗旨而组建的。当然,各组织的宗旨有所不同。而毛泽东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人民军队的建军宗旨,使这支军队产生了极强的战斗力,决策指挥有了最终依据,奋斗牺牲有了力量源泉,凝聚军心有了精神支柱,外部形象有了最大亮点。不夸张地说,提出明确的建军宗旨并使广大官兵真正认同,是毛泽东带兵成功的根本原因。

围绕建军宗旨,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管理主张。这些方法都不可或缺,可并非同等重要。相比较而言,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更具根本性,可作为领军之道的基础。毛泽东抓任何工作,都特别强调抓思想、抓组织。为什么?因为对人的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可说白了,无非两件事。一是怎样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这是管理的重中之重。毛泽东提出靠思想建设,提高官兵的觉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二是怎样将有了觉悟,愿意努力的人很好地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毛泽东给出的办法是组织建设。所以,笔者曾将毛泽东的领导之道概括为一句话,教育群众组织起来为共同利益而奋斗。

注重思想建设是共产党、解放军的管理的突出特点。毛泽东有一句名言,“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在毛泽东看来,管人主要是管思想。因为人的行为大都受思想支配,把人的思想管住了,其行为自然就管住了,各种具体问题将迎刃而解。即所谓思想通了,一通百通。相比之下,西方管理虽然也讲人,却没有思想这个概念,大都偏重于行为分析,而且分别研究需求、动机、认知、情感、态度、个性等影响行为的因素,显得支离破碎、不得要领。

人的思想受环境影响,始终都在变化。在任何组织中,成员的思想觉悟都不可能一般高,即所谓“物之不齐,物之性也”。毛泽东成功的另一个秘诀,是他独创的“党指挥枪”及“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领导体制:不断地将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较高觉悟的官兵,吸收进共产党这一信仰组织;然后,在各级行政机构设立党的组织,作为领导核心与骨干,形成至上而下的复式领导结构;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解决军队管理两个要害问题——打得赢、不变质。

思想教育很重要,却不是万能的,无法保证所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服从组织、约束自我。要维系部队战斗力,必须建立铁的纪律。思想支配人的意识行为,可有时人的潜意识也会影响行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通过作风养成,将组织对所属成员的要求,转化为他们下意识的行为,即遇到问题想都不用想,就知道该怎么办。所以,毛泽东高度重视军队的纪律建设和作风培养。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是解放军的光荣传统,也是解放军强大战斗力的重要来源。

管理不能只考虑领导者一方的意愿,必须设法满足被管理者的需要,使组织的宗旨、目标转化为每位成员的自觉行动。毛泽东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点。例如,通过民主管理,满足官兵参与、创造、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通过内外团结,满足官兵被尊重、被关爱的需要;通过人才培养,满足官兵学习、成才、追求进步的需要,等等。官兵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不仅完成工作有了动力,而且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为什么当年毛泽东麾下的官兵能跟着他爬雪山、过草地,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艰难困苦,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却无怨无悔,至死不渝,道理就在这里。

总之,毛泽东带兵成功绝非偶然,得益于一个独创的管理体系。他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紧紧抓住人的自觉性、社会性、可塑性这三个特点,通过思想教化、利益诱导、组织建设、纪律约束、作风养成、民主管理、内外团结、人才培养等一系列举措,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官兵的各种需求,极大地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使之凝聚成无坚不摧的战斗集体,最终实现了既改造客观世界,又培育一代新人这一管理的最高境界。

五、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思想为战略管理理论宝库做出哪些贡献

毛泽东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集战功卓著的英明统帅与思想深邃的军事理论家于一身。如专家所说,“任何一个在军事思想史上有影响的军事人物,不论就其世界观、方法论的科学性和进步性,还是就其战争实践范围的深度广度和复杂程度来说,都难以同毛泽东相比”。而毛泽东高于对手且一直为世人所赞叹处,主要在战略方面,是当之无愧的“大战略家”。

笔者认为,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可分三个层次。一是战略观和战争指导方法论。主要论述什么是战略,如何研究和制订战略;二是中国革命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各主要战场的具体战略;三是这些战略的实现,即所谓的战略管理。显然,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战略观与战争指导方法论。因为战略观与方法论既是具体战略的理论源头,又是战略实践的概括和提升;具体战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战胜不复”,战略观与方法论则普遍适用;而且战略观与方法论可以超越军事领域,更易为其他行业的领导者所借鉴。

多年来,对毛泽东军事理论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出版了大量有份量的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对毛泽东战略思想加以概括。不过,从管理学角度看,存在两点不足:一是缺乏与现代战略管理的比较研究,基本上各说各的;二是不够通俗,不好记忆,影响了毛泽东兵法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有鉴于此,笔者将毛泽东的战略观与方法论用“3546”加以概括。(见图3)

所谓“3”,是指毛泽东制定战略时重点考虑的三个客观因素:宗旨、情况、规律。其中宗旨虽为组织目的,但决策前已存在,故可视为客观因素。毛泽东认为,“兵民是胜利之本”,自古以来,得人心者得天下。所以,军事家制定战略,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意愿,军事服从政治,战略服从政略。毛泽东由此引出人民战争这一至今无人能够破解的兵法。毛泽东十分欣赏孙子的名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多次对友人说,打仗没有什么妙计。如果说有妙计的话,那就是知彼知己,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从某种意义上说,打仗就是打情报。毛泽东提出,不知道战争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指导战争,就不能打胜仗。因此,要确定基本的战略方针,必须综合分析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因为战争就是这些特点的比赛。这些特点在战争过程中将各依其本性发生变化,一切东西就都从这里发生出来。”

所谓“5”,是指毛泽东制定战略时始终把握的五项原则。一是集中力量原则。战略是关于目标与可能的艺术。制定任何战略,都必须量力而行,不要到处树敌,四面出击,而应“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二是扬长避短原则。关于战略战术,毛泽东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所谓制定正确的战略,就是通过分析比较,实现以己之长,攻彼之短。三是力争主动原则。毛泽东强调,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失了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灭。”围绕“力争主动,力避被动”,毛泽东提出许多重要思想。四是机动灵活原则。毛泽东高度重视战略指导方面的预见性,反对把战争当儿戏,撞大运。但同时又强调,“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灵活地使用兵力这件事,是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五是积极稳妥原则。毛泽东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主张“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当面对强敌时,应实行积极防御,诱敌深入,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慎重初战,确保首战必胜。以上五条原则不是并列关系。其中,力争主动是核心。因为战争有如博弈,博弈中最重要的就是力争主动。之所以强调集中力量、各打各的、灵活机动、积极稳妥,某种意义上都是为了确保博弈中的主动地位。

所谓“4”,是指毛泽东军事战略有四个来源。一是前人思想;二是实战经验;三是集体智慧;四是哲学指导。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关于前人思想与实战经验,毛泽东有一段精辟论述:“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这些过去的战争所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应该着重地学习它。这是一件事。然而还有一件事,即从自己经验中考证这些结论,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而总结实战经验,需要领导集体的智慧,需要哲学思想的指导。

所谓“6”,是指毛泽东战略管理的六个要点。即统一思想,调整结构,明确任务,配置资源、加强指导、战略转变。作为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不但创立了新的战略理论,制定了大量军事战略,而且在战略管理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例如,他高度重视战略决策后统一思想的工作,主张“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步”;他创造性地提出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民兵及自卫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作为人民战争的组织支撑;他总是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不断给各大战区分配歼敌任务,并通报完成情况;他及时为前方调配、补充资源,特别是选定核心领导和重要将领;他善于发现典型,总结经验,研究政策,制订策略,协调各方行动,组织大兵团联合作战;他高瞻远瞩,把握战机,适时地指导全军进行战略转变。毛泽东的光辉实践,绝对可以作为战略管理的经典案例。

以上“3546”的概括,既考虑了战略形成的客观依据,又强调了战略决策者的主观努力;既讲到战略内容,又涉及战略形成;既突出了战略制订,又关照到战略管理的全过程,可以说,基本涵盖了当代战略管理理论所论及的全部领域。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的高明处在于紧紧抓住了战争指导的实质,其全套理论、方法,都围绕着敌我双方的战略博弈展开。要博弈,就要既考虑双方客观力量的对比,又注意发挥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要博弈,就要有所预见、有所规划,加强行动的计划性,又要随时注意对方的出招,敌变我变,相机行事。要博弈,当然最好是能选择对手,实现以强击弱,增大取胜机率,可最终战胜强敌,还得靠发展队伍,练好内功。在影响博弈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最高领导层的决策能力。所以,毛泽东独创了一个概念——战争指导规律,即领导者如何制定战略,指导战争的规律。笔者认为,毛泽东的五条作战原则,就是最重要的战争指导规律。这五条是毛泽东兵法的精华,是他用兵如神的“秘诀”,也是毛泽东对战略理论最大的贡献。

六、毛泽东是怎样将哲学运用于管理实践的

权威教科书大都认定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引出的最重要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毛泽东的管理理论就是其哲学思想在管理实践的展开。例如,毛泽东曾将其兵法概括为四句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不正是典型的实事求是吗?毛泽东的领军之道——教育群众组织起来为共同利益而奋斗,不也是群众路线在带兵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吗?

管理哲学对领导者有何帮助?领导者的工作千头万绪,每天需要处理的具体问题很多、很杂。但概括起来,又无非两大类。一是方向、方法问题,即做什么,怎么做;二是力量、资源问题,即依靠谁去做,实力够不够。而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所解决的,恰恰是这两类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不愁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充分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不愁没有力量、没有资源。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毛泽东的管理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西方管理学也有自己的哲学基础。不过,多数管理学家对此避而不谈。大概是认定哲学属于“宏大叙事”,对研究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帮助不大。即便是德鲁克这位“管理大师中的大师”,也明确表示反对在管理中套用哲学概念。德鲁克学富五车,著述颇丰,却只是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谈到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时,使用了管理哲学这一概念,而且讲得非常简单。不谈归不谈,并不意味着西方管理学没有哲学基础。在笔者看来,起码有四种哲学观点对西方主流管理学影响较大。

一是机械唯物论。近代科学缘起经典力学研究的突破。受此启发,各门学科纷纷引进物理学的解析-还原法。即先将研究对象层层分解,直到找出 “终极粒子”,然后再一层层地向上综合,将事物还原,从而发现事物的结构,揭示其运动变化规律。管理学也不例外,最初的研究方法偏重于解析。如讲企业管理,要先确定总的战略目标;然后层层分解,形成具体任务;通过组织分工,将任务落实到人头。这些属于分。分过之后,再通过安排流程,将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连接起来,使之成为整体。而管理学则分别研究各项管理职能,分别找出规律,然后再搭建理论体系。这种解析-还原法有一定道理,可副作用亦十分明显。

二是抽象人性论。解析-还原法要求将事物层层分解,直到找出无法再分的“终极粒子”。在管理领域,这种无法再分的“终极粒子”只能是人。现实生活中的人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是复杂、多变且相互影响的。可这样的人无法作为“终极粒子”。所以,西方管理学大都避开人的社会性、复杂性,先假定存在一种抽象的人,如经济人、社会人,然后由此出发,提出相应的管理主张。这种研究方法,毛病十分明显。可不如此,又能怎么办?如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所说,“每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自私自利的!……作为一个基础假设,任何人都不应有异议,而人的本质究竟是否自私却无关宏旨”。

三是精英史观。在不少西方学者心目中,管理者是股东们请来经营企业的。所以能坐这把交椅,是因为他们有抱负、有能力。而普通员工天性懒惰,不思进取,对工作本身毫无兴趣,若不用“大棒加胡萝卜”加以鞭策,根本不会努力。所以,无论是制定战略、设置机构、分配任务,还是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协调控制,所有与管理有关的事,都属领导者的职责,而与普通员工关系不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属于两个世界。前者高高在上,大权在握,待遇优厚,时间久了,难免形成精英情结。西方社会很讲民主,可那是政治上,在企业内部,民主管理却是稀罕事。

四是个人主义价值观。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底色。在基督教看来,人是上帝的子民,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只有上帝有权力塑造人、影响人、改变人。而作为世俗社会组织的管理者,虽然购买员工的劳动力后,有权支配他们的行为,却无权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施加影响。如果管理者越权,试图影响和改变员工,那就是侵犯人权,就犯了大忌。为什么德鲁克等管理大师讲企业文化,都反复申明文化建设旨在塑造环境,通过改变环境,可以间接地影响人,而回避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教育人、影响人,始终不敢捅破这层窗户纸?原因即在于此。

隐藏在西方管理背后的这些哲学思想,有其自然、合理的一面。最初,与工业时代对管理的要求基本吻合。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主流管理学视为不言而喻的东西,很少遭人质疑。可是,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源自工业时代的管理体系不再适应,需要升级换代时,西方管理哲学的弊端便开始暴露了,甚至成为各方面管理变革的绊脚石。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西方企业搞六西格玛、平衡记分法等科学管理,那么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可接受领导力、文化管理等新理念、新方法,却步履维艰,格外吃力;为什么彼得斯、圣吉等管理大师特别关注日本的管理艺术,总想从东方传统文化中汲取领导智慧。

毛泽东不仅用哲学为其管理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将抽象的哲学原理直接转化为一系列好学、好用、管用的领导方法。集圣贤和豪杰于一身的毛泽东,总结自己毕生经验,深感学好哲学的必要。所以,到了晚年,他最大的心愿之一,就是将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把它变为广大群众改天换地的尖锐武器。毛泽东的哲学不是书斋哲学,而是他丰富人生阅历和革命经验的高度概括。毛泽东的实践主要在管理领域,因而他的哲学大都为管理哲学,或者说写给管理者看的哲学。有时,毛泽东称之为领导方法或领导艺术,更常见的提法是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思想方法即认识问题的方法,工作方法即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管理者,天天做的无非正确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在毛泽东时代,很少讲什么领导学、管理学,各级干部培训主要是学习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毛泽东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也有相对完整的体系。例如,毛泽东是公认的辩证法大师。他认为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只有一个,即对立统一规律,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斗争与转化。依据这四个哲学观点,结合管理实践,毛泽东总结出一系列具体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见图4)

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是毛泽东管理思想中最有价值的东西。真正理解、掌握了这套东西,必能大大提升领导水平。例如,毛泽东提出,“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按理说法无定法,可供领导者选用的方法不胜其多,为什么毛泽东特别重视 “两个结合”,并且强调抓任何工作都必须采用?笔者认为。真正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对领导工作的本质会有新的认识。如果更进一步,掌握了这把管理工作的“万能钥匙”,领导力也能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