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2月,毛主席受邀到苏联进行访问,结束后回国正好途径东北,而东北是我国当时的重工业生产基地,主席想着不如借这个机会在东北地区巡视一番,了解了解这里生产建设的一些情况,刚好能将在苏联刚学的东西运用到我国重工业发展中来,尽快加快我国经发展的步伐。
因为黑龙江离苏联比较近,所以毛主席视察的第一站就是哈尔滨市。那里的官员们一收到毛主席将要来视察的消息,喜不胜喜,连忙做了大量的的准备工作迎接毛主席的到来。
恰逢越南的领导人胡志明也在那儿,作为东道主,毛主席免不了要尽一下地主之谊招待一番胡志明同志。毛主席向来不喜铺张浪费,在去之前他反复叮嘱那里的官员不要将场面搞得太奢华,简简单单吃顿便饭就好了。
主席去到那之后,却发现情况有些不对。虽然之前已经反复强调宴席不要太过奢靡,可待到就餐时看着陆续上桌的山珍海味,主席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紧锁眉头,欲言又止。
碍于现在还有其他国家的客人在场,主席强忍怒气什么也没有说。吃饭时只是简单夹了两三个盘子里的青菜和吃了半碗米饭,桌上那些山珍海味他连碰也没碰。
送走外宾之后,主席马上找当地的干部来问话,对于他们这种大肆铺张浪费的举止,主席很是痛心,他说,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实在不可取,我们应当勤俭节约,防范奢靡浪费的风气,给人民做好表率才是。
对于毛主席的一番批评,哈尔滨市长连忙点头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一定会认真践行勤俭节约的指示。
虽然毛主席当时隐约觉得情况有些不对,但是想到要招待外宾,当地酒席办的隆重了些也情有可原,提点他们今后注意就是了。
随后毛主席又继续开始他的视察行程,来到了沈阳,这一次,他又发现了些不好的苗头。尽管来之前,他已经千叮咛万嘱咐不能大吃大喝,没想到他来到之后发现这里的宴席办的比哈尔滨还要隆重还要豪华。
这下主席压不住怒火了,他还是只吃了些青菜和米饭就草草结束了饭局,他叫来当地负责接待的官员厉声批评:“我们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是我们首要做的事情,现在你们却在想方设法讨领导的欢心,如果下边都效仿你们这么吃下去,在人民群众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你们可想而知!”
看到地方官员们大肆铺张浪费的举动,毛主席意识到情况不妙,这里的领导干部出现了严重的作风问题,他们已经远离人民群众的队伍,忘记了初心。
在国家还处于十分艰难和困苦的环境之时,这些地方官员却只想着享受生活,搞各种大排场,想到这里,主席忧虑得彻夜未眠。
毛主席意识到必须严厉打压这种不正的“吃喝风气”,他紧急召开了东北三省重要领导干部会议,在会议上他对这次所看到的不正之风作出了严厉的批评,期间主席还举出了李自成和刘宗敏的例子,提醒他们不要因为一己私利而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铺张浪费的奢靡作风必须要严厉禁止。
经过这几天在东北的考察,主席联想到全国各地也可能存在像哈尔滨、沈阳这样的作风问题。他意识到党内的作风已经有了不好的苗头,必须要采取行动遏制这个苗头的的发展,想办法对这类作风不正的问题进行整顿和处理。
在整顿之前,首先要做好充分调查,才能很好地处理问题。
毛主席当即下令全国各地干部进行全面调查。随着全国调查工作的深入开展,就查出了越来越多的贪污官吏,全国各地的很多党员干部在如今相对安稳的环境中已经完全忘记了他们的初心,通过自身的职位为自己谋取私利、过着暴利奢靡的生活的官员数不胜数,看到如此严峻的状况,毛主席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整治党内不良风气。
1950年,这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当时内地正在进行土地改革运动,而前方朝鲜战争也在如火如荼进行着,急需我方军队的救援,如今国内又要进行作风整顿,毛主席等人忙得不可开交。
但是毛主席意识到作风整顿问题刻不容缓,绝不能让党部队内部出现作风败坏的现象,对被腐化的干部要加以严惩,于是毛主席在当时十分艰难的时刻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三反运动”。“三反”也就是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运动。
随着“三反运动”逐渐深入到全国各地,各地方上报的贪污腐败问题也越来越多,毛主席等领导对此事十分重视,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他们深刻意识到国内的贪污腐败问题远比他们想象中要严重得多。
从华北地区上报的案件来看,1950年一共处置了303个涉及贪污腐败的人员,光是1951年的上半年就有531人被处理。另外,河北省的调查收获也不小,据统计,单是在1951年9月份被查处的贪污腐败人员就已经达到了102人!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自从建国之后,我国各省市的贪污腐败官员的人数呈上涨的趋势,而且以骇人听闻的速度上涨着。
此时的中国刚刚成立两三年,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就已经出现了这么一大批腐败分子,倘若将他们如此劣迹的行为视之不见,必将会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正常运行埋下祸根,给党和国家带来后患无穷的灾难。
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让毛主席更加坚定要整治各地作风问题的决心,他亲自上阵领导“三反运动”的开展,命令各级部门向上级呈递报告,如发现作风有问题的官员,不论官职是高是低,一律严加惩办!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发动了大量群众力量,让广大的人民群众都参与到这场运动中来,积极鼓励群众提供举报信息不追究责任,大力打击用权力打压群众的官员。
毛主席还提出,只要是有贪污腐败行为的就必须严办,不需要考虑“法不责众”的问题,哪怕是会导致地方政府系统瘫痪也要调查到底!
经过这一场声势浩大的“三反运动”,全国各地的腐败分子没有地方可藏,很快大量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被揪出来。国家根据贪污腐败程度不同,给予他们相应的处罚。
对于一些犯罪程度比较轻的,国家给予教育批评;贪污犯罪严重的则会撤销他们的职位并判刑入牢改造;对于贪污行为特别严重的,会被判处死刑甚至是直接枪毙。
在这些被查处的腐败案件中,除了有普通的公职人员,还有不少的高级官员也深陷其中。当时,有一个特别重大的贪污腐败案件被查处,轰动了全中国,也让毛主席怒不可遏,这个案件就是著名的“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
刘青山和张子善在青年时期就加入了共产党,为了祖国稳定他们曾多次上战场奋勇杀敌,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后来他们二人在天津担任重要职务,作为深为人民爱戴的革命英雄的他们竟然因为手握大权慢慢堕落了。
在职期间,刘、张二人不断利用各种名义贪污和挪用国家公款用于个人的生活享受中。刚开始,他们将国家拨发的数额高达22亿的救灾粮款占为私有。
不久,中央拨了29亿的专款要在天津武清县修建一个飞机场,张、刘二人趁此机会再一次伸出了他们罪恶的双手,将其中的20亿公款挪用到自己名下,用这笔钱修建了一座电线厂为自己赚取更多的利益,大量的老百姓也因为他们的这一毫无人性的行为失去了家园居无定所。
一次又一次贪污行为的得逞让二人的野心变得大了起来,他们不再满足于眼前的“蝇头小利”,开始与一些商人勾结,在暗中从事一些非法经营活动。
他们利用自己的职务,倒卖国家的钢材、冒充解放军盗购木材从中获利,除此之外,他们还建立起一个“听话”的官僚集团,纵容属下官员们组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他们就会相互出手解决,这也是他们这些胆大妄为的举动没有被中央得知的原因。
根据统计,刘、张二人侵占的资产可以购买一吨多的黄金,相当于今天的3.86亿元!这个数目放在今天都足以让人咂舌,何况是在当时刚刚成立经济发展还不稳定的新中国,他们的贪污数目足以动摇我们国家的发展。
二人贪污大笔资后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在别人劝说他们应当收敛些时,刘青山还胆大妄为地声称:“这天下都是老子拼了命打下来的,凭什么不能享受!”
刘青山买了一幢小洋楼住在在里边吸食鸦片,将地委的一辆公用车辆变为自己的名下占为己用,后来他又买回了两辆美国高级汽车,一辆送给他人一辆留给自己用。
张子善的生活也过得极其奢靡,因为喜欢玩车,他曾一口气高价买了5辆进口车回来。他挥霍2亿元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光是他们连个人的日常开支加起来就有3亿元那么多。
刘青山和张子善把天津当成自己的领土,在那里当起了“土皇帝”。没有人敢站出来揭发他们的恶行。直到一个名叫李克才的人出现,历经大波周折才将这二人的罪行彻底公诸于众。
毛主席在得知调查结果后既痛心又愤怒。痛心是因为他曾经与刘青山和张子善他们并肩作战,他们对祖国的未来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当时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也没有背叛国家和人民,却在国家转好之时走上一条不归之路。
而愤怒是因为他们生活变好了之后竟然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居然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了这么大一笔资金,极大损害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简直是罪不可赦。
在掌握刘青山、张子善二人大量的贪污证据之后,中央迅速展开行动抓捕张子善和刘青山。极其讽刺的是,在抓捕刘青山时,他刚作为世界青年和平友好联谊活动的中国代表刚从国外回来,报纸上铺天盖地都是他这一则消息,此时再将他犯罪的事实刊登上报纸,前后的反差未免有些大了。
于是不少刘、张二人的战友前来为他们求情,毛主席依然抱着坚定的态度要处决他们。主席说道:“正是因为他们官位大、功劳多,社会影响大,才更要处置他们,否则怎么去挽救千千万万个像他们这样误入迷途的人。”
最后,因为刘、张二人的恶劣行为犯罪行为极其严重,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组织经过商议决定,对这罪恶滔天的二人判处死刑,即日枪毙,看到二人终于收到了他们该承受的惩罚,国人们直呼大快人心。
毛主席在处理这个案件时,非常果断不参杂任何私情。考虑到刘青山不久前刚作为代表参加了国际会议,此时他贪污腐败即将被枪毙的事情传出去恐怕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一些媒体向毛主席请示希望能改一下他的名字,比如将他名字里的“青”写成三点水的“清”。
毛主席一听,坚决拒绝了:“不行!不能加三点水,我们就是要告诉大家,这个因为贪污腐败被枪毙的刘青山,就是前不久刚参加国际会议的刘青山,是没有水分的刘青山。”
经历了这一次气势盛大的“三反运动”,毛主席清醒地意识到,无论在哪里,贪污腐败永远是一个政党机关需要拔出的毒瘤,只有第一时间早日解决掉它,塑造严肃的作风纪律,才能让新中国在纯洁的环境下不断前行。
信息来源 | 旧时楼台月
中闳采编 | 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