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管理师承班8月13日至15日在北京香山饭店等地举办。
精英荟萃,志同道合,香山师承,不虚此行。
走下香山,师承班学员心波未平,纷纷续写心得体会,一份份真诚与真知交融的文章扑面而来,蕴含着对红色管理的挚爱与期待。
周万亮:感动与感慨
踏踏实实地坐在教室里听课,李凯城老师以二十年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构建了庞大的“红色管理”体系,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宗旨愿景、思想管理、发展道路、统一战线、内部团结、民主管理、作风纪律、干部队伍、组织建设、世界观、方法论等。
写一本书容易,写一系列书不易,开拓一门学科更不易。李老师以一己之力,为我们构建了“红色管理”大体系,如同一座殷实的“大粮仓”!如果你对毛泽东的管理思想感兴趣,“粮仓”里有;如果你对毛泽东的领军之道感兴趣,“粮仓”里有;如果你对毛泽东的领导力、执行力感兴趣,“粮仓”里有;如果你对毛泽东的调查研究、群众路线感兴趣,“粮仓”里有;如果你对毛泽东的管理哲学感兴趣,“粮仓”里也有!真是要啥有啥啊!
李老师写着自己所喜欢的、讲着自己所热爱的,他的讲授言之有物、娓娓道来。学员与他一起感动,与他一起开心。课上、课间有任何问题,李老师总是耐心诚恳地予以解答,真是“越成熟越谦逊”!无论我们是“一滴水”,还是“一条河”,在李老师这“一片海”面前,我们都不必有任何压力!跟了一位好老师,就是上了一所好学校!
读了书、听了课,深深感慨:国际领导力大师的理论都能从毛泽东思想里找到其精华;西方的管理思想越讲越像毛泽东思想!领导力不仅仅在哈佛、在西点,领导力就在我们身边!
赵池飞:30岁遇见红色教育,人生至少赚了20年
经过三天两夜的大水漫灌,以及开诚布公的讨论分享,实话说,我感觉脑子里面很晕。基本上是一脑子浆糊。但我也知道,这是发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你要问我学到了什么?我会告诉你说,不要着急,让子弹飞一会儿,让这些信息在脑子里自行发酵一段时间,相信它会留下一些东西、产出一些东西的。
在二十几位师兄弟当中,很多研究红色文化的专门家,有的是资深教授,有的是党校老师,有的是外企的党委书记,有的是海外的华人领袖,有的是企业高管,有的是工程技术专家,不一而足,各有所长。
70后的扁哥跟我一个宿舍,他是一位对红色文化非常认同且有一定“修行”的人。尽管我在红色管理传承班里是一个新人,但扁哥却很羡慕我,他说我年轻。我们相差20岁,参加的却是同一期师承班。他还说我是成功人士,不用再为房子、车子、孩子、票子这些世俗的事情所累,今后能有大把的时间来承担“治国平天下”的任务。
三十而立。30岁遇见红色文化,我是多么庆幸。
与师兄们相比是否可以讲,我的人生至少赚了20年。
高波:长缨在手,即缚苍龙
决心已下,使命必达,路线和方法就是关键。
利用商业化运作的优势助力伟大使命的达成:红色管理的发扬光大必须按照商业化运作的模式:投入——盈利——再投入——再盈利,像滚雪球一样迅速积蓄能量,扩大影响,快速突破。
以非公企业落地为突破口,注重实效:红色管理商业化运作的最佳对象是非公企业,因为非公企业需求急迫、数量庞大、易于接受、回报又多又快,大多数非公企业在管理方面都是“水深火热”,多年来固执地追求高大上的西方管理体系,往往都收效甚微,苦于没有出路,遇到中国式的红色管理一定愿意尝试;非公企业没有体制内的各种束缚,推行新的管理模式比较容易,只要效果好,老板百分之百支持,看到了收益就愿意加大投入,有助于我们迅速积累资源、积蓄能量。
培育各行业成功典范,以点带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互联网、高科技、制造业、服务业、金融贸易各行各业都各有特点,隔行如隔山,应该对症下药,各有侧重,组织专业团队各自攻关,制定出各行业相应的落地解决方案,在各行业形成成功案例,建立“中央苏区”,迅速扩大影响,进行快速复制,将革命根据地连接成片。
周宇涛: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构建起中国本土红色管理学
任何一种管理模式,无论是源自西方的蓝色管理,还是源自中华民族古代的黄色管理,还是源自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管理,背后都有其相应的文化基因、哲学思辨的印记,脱不开与之匹配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人类二十世纪以来由第一次到第四次管理革命的发展轨迹中深刻地领悟到。正因为如此,我们弘扬红色管理,有必要对二十世纪末叶以来涉及管理变革的诸多情况加以研究,有必要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的相关要素作为整体链条来研究,并充分吸收借鉴西方现代管理学的优长,搞好中西方管理学的“范式转换”,从而做到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构建起中国本土红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熊向清:红色文化的发展和转化
发展和转化是红色文化生命长青的根本保证。近些年以来,红色文化有兴起的势头,这说明红色文化中的思想、方法和工具在当今时代具有实际的价值。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人们在经验教训面前,在反思和比较之后,选择运用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来思考和处理管理中的问题,甚至形成独特的管理模式,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但是,由于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其系统性仍然不足,群众性还有欠缺,时代性尚有差距,这就需要对红色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梳理,促进其转化和发展,包括理论体系、话语范式和工具体系的创新和转换,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管理体系结构及应用之法,不仅为当今的国人所容易理解和掌握,也为走向世界、亲近世界准备条件,开辟道路,使之发扬光大,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使中国管理对于人类做出贡献。
伍新雄:为什么放着这么好的管理学不用,非去照搬西方管理学呢
作为一个香港人,我是一个狂热的爱国者。早在四年前,我把儿子送回大陆老家读书,这是因为香港的小学没有中国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别奢望每天有升旗仪式。我在想,一个连爱国主义教育和祖国历史课都没有的教育氛围,能教出怎么样的人才?
通过以传统武术文化为载体,我创办的佛家拳学会,目前已在美国建立了19家合作机构,在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意大利等设立了佛家拳传承基地,世界各地会员已经发展到9万多人,为我们中华文化的有效输出做出了积极贡献。除此之外,我还兼任多个机构及社团一把手职务,比如:胥山月刊社社长,读者分布107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读者两百多万;广东省精武会理事长,十二万多会员......
但问题来了:这么多人,且会员越来越多,怎么管理?
在京参加李凯城老师的红色管理师承班学习后,我领悟到:红色管理有助于企业、机构及社团管理者科学有效地解决各种管理难题。
诸如怎样提升领导力,怎样打造执行力,怎样使企业文化"落地",怎样防止"叛军"、"叛将",怎样建立学习型组织,怎样提高员工素质等当前管理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红色管理均可给出既与众不同,又切实管用的答案。
为什么放着这么好的管理学不用,非去照搬西方管理学呢?
往后余生,我将全力以赴学好红色管理,善用红色管理管理我的团队,推广红色管理惠及管理界同仁。
王德波:“师承”、“师承”,师承的要意在于传承
“师承”、“师承”,师承的要意在于传承。做好红色管理的传承,是老师和学生的共同义务和责任。在这方面我萌生了几个想法:一要坚持体系化总结。按照凯城老师的设想,抓紧研发红色管理概论,推进这一理论的学科化。二要坚持品牌化推进。力求使每一堂课、每一个项目、每一个成果都能做到质量上乘。三要坚持落地化对接。让红色理论走进企业、社区、农村、军营和党政机关,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落地生根。四要坚持产品化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尊重知识产权,形成一个共同研发交流的平台。五要坚持网络化打造。不断扩大队伍网络,使越来越多的同志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同时用好智慧网络,增强学习传播的时效性。
汪伟玲:缘分与打算
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大学老师,传播正能量,教书育人。直至2020年3月,考入赤峰市委党校,成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虽然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一直是管理学,但是我深知,在党校的讲台上,仅凭自己原来所学,是站不住的,远不足够。
与红色管理学结缘,是从读了李凯城老师的书开始的。读书的同时,在视频网站上搜索李凯城老师的讲课视频,关注中闳教育网站和公众号,得知要办线下师承班的消息非常兴奋,我是第一个报名参加的。
有缘还要续缘。我打算一年之内,以学习为主题,结合日常党校工作需要,系统学习李凯城老师红色管理学现有课程,广泛查阅资料,丰富自己;我确定把红色管理学作为自己的读博研究方向,在保证内容正确的情况下,适当输出,讲好党课;我将把红色管理研究推广作为自己的人生大事业,紧紧跟随李凯城老师的脚步,不断丰富和发展红色管理学体系。
孙金汉:跨越体制的藩篱看“红色管理”
“红色管理”研究团队,虽然不属于党校、行政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主流机构,但他们的理论勇气、责任担当、精神境界、学术成果、推广应用等,比之一些体制内学术机构有其独特优势。
他们的课程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解决了党史革命史课程的讲授者往往平铺直叙缺少理论深度的不足;二是解决了党建理论课讲授者往往长于说教脱离实践的不足;三是解决了管理理论、领导科学课程讲授者往往容易出现的“学说空洞、不接地气”的不足。
如果红色管理研究所能够与社会相关机构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合作,是个相得益彰的工作,必然能够取得可以预期的成效,“红色管理”思想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社会性传播。正如李凯城老师所设想的,担纲中国管理理论体系创新的时代任务,创建比肩和超越西方管理理论体系的中国红色管理学伟大梦想,将在我们孜孜不倦的奋斗实践中实现。
刘仁骏: 让红色管理走进新时代
在色管理的课题研究和传播方面很少有人能达到李老师的水平,为了让红色管理走进新时代,建议将李老师的课程转换成音像形式,剪切部分内容做成短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类的网络新媒体推广,可以让感兴趣的人能够以多种方式更灵活地学习。建议加强区域机构建设,可以北京为总部,按区域设置分支机构,不同的区域可以设置不同的研究和教学重点,以“红色管理”为课题,设置科目,编辑教材,面向全社会系统地开班授课。北京以党政机关单位为主,而南方则以商业培训为主。
刘东升:寄望红色管理师承班越办越好
放手发动群众,尤其是发挥师承班学员的作用,加强和改进红色管理师承班的招生宣传范围、方式方法和招生力度,现场教学和互联网远程同步教学相结合,降低办班成本和学员差旅费用,减少甚至取消听课费,让更多有志有才的优秀年轻人进入师承班,进而扩大红色管理的影响力、感召力,促进红色管理传承者的组织建设、团队建设和个人业务能力提升。
李江: 走过德鲁克,走进毛泽东
我是从事专利技术研究工作的。
中国在高速的发展过程中,学习借鉴了大量的西方技术、管理经验,也就是说过去的几十年是美国德鲁克的胜利,科学管理让工业化大大提速。但是历史发展到今天,西方的冷战思维、国内的产业升级都需要新的发展支撑,新的发展支撑点在哪里?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听到李凯城老师的讲课,突然感受到,毛泽东的思想和红色管理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
过去很多年,我们自己的文明没有形成显性的理论体系,而是隐性体系在指导我们的前行。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企业家要有志气、有情怀,挺直脊梁,这些都需要一个全新的文化体系的支撑,美国的工业管理文化显然不能满足需求。李凯城老师的红色管理体系,恰恰能够满足我们对于红色文化缺乏体系的痛点。
红色管理是民族工业在目前阶段非常需要的一个管理理论支撑体系,恰逢其时,会有利地助推企业的发展,会更好的解决创新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会更好的促使产业转型升级,一个新的机遇期显然已经来临。
李焕云: 研发《红色少年》主题课程,让红色文化进社区,进学校
学习归来,对自己如何定位、如何师承李凯城老师的红色理论课程体系,做好普及推广,如何让红色文化真正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了些许思考。
我给自己的定位是:讲师和课程研发。
由于自己基础差、底子薄,目前还难以承担相应的课程讲座。不仅李凯城老师是我的老师,各位同学也是我的老师。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讲师,我首先要补课、加强学习。要阅读《毛泽东选集》和李老师出版的书籍,并对照李老师的课件进行梳理,同时,向同班基础好、功底深、实践多的老师和同学学习。
红色教育不仅要在成年人中开展,更要在青少年中普及。本人愿意在李凯城老师的指导下,与志同道合的老师和同学一起研发以《红色少年》为主题的相关课程,让红色文化进社区,进学校。
李扁: 香山传灯,点亮生命
我已年届50,参加这个师承班的学习,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早先是学科学,后又学佛学,学传统文化,在思考、写作、实践中,却总是感觉不能发力,仿佛是被捆住了。人生总体上是不通透、不豪迈,很困惑,很不爽。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感觉这就要过去了,白来一趟,眼看就要落空了。乃至于在世间,连庸俗的人际关系也不会整,没有兴趣搞。这回接触到红色文化,除了三天的学习,加上回来看书、研读课件,又承凯城老师关照,到人大某班上吃小灶,找到一点桶底脱落、融会贯通的感觉。大抵可以推倒重来,重建人格、重构伦理、重建人际关系。
本人早年在部队工作过十年时间。自部队离开以后,长期在社会组织工作,主要是用基金会这一制度工具,做了一项“超前的社会试验”。我是该项目的设计者和主要参与者。反思其过程,有得有失。最大的失误是,我没有学习、没有掌握毛主席的群众路线。
五十而知天命。何其有幸,遇见红色文化,接触红色管理的开山者。困扰我十几、二十年的问题,这才找到病症所在:放弃了思想教育,不去培养和使用骨干,不想着“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做一件事情,总不愿意向被领导的人讲清楚,不懂得发挥被领导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必然导致挫折和失败。
朝闻道,夕死可矣。参加这期香红色管理师承班收获极大。近日,我注意到,小米的雷军提供了一个机制,稍加改进,完全有可能用红色管理实现全民公司化、全民慈善化、全民组织化、全民军事化。我将尝试从这方面入手,做一点探索。
厚庆志:做红色管理的播火者
香山红色管理师承班可谓“红埔一期”,红色管理如何推进,我想既然是第一期,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一就有二三四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红色管理也会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师承班的学员每个人都是一颗火种,坚持不懈做下去,红色管理一定能够成为我们中国本土的主流管理学。
张万辉:学习红色管理,传承红色管理,实践红色管理
三天的“第一期红色管理师承班”课程转瞬即逝,虽然接触红色管理已有三年多时间,但每一次学习都被红色管理蕴含的真理所震撼。与其说三天的课程是一次学习,不如说是一次革命精神的洗礼,一次红色基因的再造,一次家国情怀的传递。
我国的近代史和当前的国内外形势都反复证明了,红色管理等红色文化是我们抵抗西方敌对势力进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作为一名中华儿女要继承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作为一名享受着无数革命先烈用献血换来的幸福生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支持红色管理事业的发展。红色管理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逐步改变“西强我弱”的不利局面,真正实现文化自信,在管理学领域开辟了道路,树立了航标!我们要学习红色管理,传承红色管理,实践红色管理,创新我们中国本土的红色管理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信息来源:中闳教育网
中闳采编: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