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形成过程存在“顿悟”与“渐悟”现象,由此引出机会教育的可能

信仰的形成存在客观规律,量变与质变是其中之一。佛教将其概括为“渐悟”与“顿悟”。认为一个人长期修证佛法,功夫积累到一定程度,常会因某一偶发事件或偶然因素而恍然大悟,进而修成“正果”。基督教认为,常人成为虔诚的信徒会有一个过程,开始阶段很难理解为什么自己的生命是上帝给的,通过不断地诵经习法,显示诚意,突然有一天就被“上帝接受了”。儒家文化虽然不迷信神灵,但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王阳明的“龙场开悟”,描述的似乎也是同类现象。

细读中国革命历史,会发现许多共产党人的成长也大体符合这一规律。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大都出身富裕家庭,有文化、有追求,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使他们幡然醒悟,确立了新的理想信念。而一些穷苦人家出身的红军战士,最初当兵可能就是混口饭吃、谋得生路,可在革命大家庭的熏染下,在枪林弹雨的洗礼中,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信仰与追求。

凡信仰都特别看重一个“悟”字,强调知识不等于觉悟,一个人学到的知识再多,如果不“开悟”,仍属于没入门。什么是悟?什么是“顿悟”?悟是指一个人认识和感情的深刻变化。从认识上说,顿悟是认知的一种“跃升”。人们学习知识有一个累积的过程,开始阶段各种知识分别贮存,互不相关。突然有一天,认知产生了飞跃,头脑中的知识融会贯通,构成了一个整体,进而豁然开朗、一通百通,许多困扰已久的难题迎刃而解。从情感上说,顿悟是一种“高峰体验”,即长期奋斗后突然成功,从中获得从未有过的极度满足。如运动员经过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终于登上了奥运会的领奖台,那种终身难忘的感受,足以改变人的需求结构。

既然信仰的形成离不开悟,要搞好党性教育,就必须深入研究顿悟和渐悟产生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在这方面,应当承认我们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需要从头开始。例如,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党员干部,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有些人可能已经“悟了”或“悟过”,有些人根本没找到门;有些人尚处于渐悟过程中,有些人则有“顿悟”的经历。如何挖掘教育对象原有的“精神财富”,展开机会教育,触发顿悟的产生,并在顿悟后引导他们继续修养,“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不断巩固信仰、信念,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