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信息
行业动态
机构动态
课程学习
优质课程
培训方案
教学资源
教育机构
名师荟萃
红色资源
红色研究
观点争鸣
理论研究
专题研讨
经典案例
线上课堂
有问有答
常识问答
问题解答
搜索
投稿
首页
红色研究
观点争鸣
张苏宁:为什么纷呈的中国管理模式难以成“派”——兼谈王明夫先生的PRTEE模型?
张苏宁:为什么纷呈的中国管理模式难以成“派”——兼谈王明夫先生的PRTEE模型?
作者:
张苏宁
来源:
HR帝
2021-11-07
分享到:
近日,和君咨询董事长王明夫先生在《第二十五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上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在世界商学流派里会有一个中国学派吗?同时,明夫先生根据他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管理理论形成的PRTEE模型:Practice(企业实践)- Researcher(杰出的研究者)- Theory(理论的创立)- Education(教育与传播)- Effect(效果)。
明夫先生认为:“中国经济拥有最丰富、最多样的企业实践和样本”、“管理学界存在一些格高气清、志趣高滔的‘知识隐士’”,“国势使然,……一定会诞生杰出的管理理论”,而且,这“已经走到大概率阶段了”。明夫先生以和君商学院的实战经验总结出:只要抓住 “理论本身的品质与成色”和“运作”两个关键,“教育和传播,不难实现”。并从“效果已经自证”的华为、小米、阿里、腾讯等实例,认为:未来20-30年,世界商学流派里应该出现一个“中国学派”。
读到明夫先生的观点很是感慨。我似乎是第一次听到有分量的知名人士公开正式提出:“在世界商学流派应当有一席中国学派”的目标,极为激奋。基于我数十年企业管理实践,以及长期对中国管理模式的观察和思考,我非常认同明夫先生的PRTEE模型,同时亦有一些思考和分析:
关于Practice(企业实践)。
正如明夫先生所言,在中国不缺企业实践。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研究样本本身缺陷。在三类不同企业性质类别中,由于国企自身总结萃取经验的能力较强、外企管理模式沿袭全球总部,因此研究者对这两类企业管理实践研究的兴趣远不如民营企业大,这就导致管理实践中“中国特色”这个元素的偏差;二是研究样本选择偏颇。研究者选择企业实践案例样本,通常以业绩、市场知名度作为标准,并非案例的典型性和可研究性。而很多企业的成功要素相当复杂,一些成功核心要素甚至无法形成公开学术要素,要素置换或要素缺损,导致研究成果失真;三是作为研究案例的企业实践创新不够,或“创新形式”多、“创新质量”差,并不具备学术研究价值,自然影响研究成果质量。
关于Researcher(杰出的研究者)。
非常赞同明夫先生对“杰出的研究者缺乏”的看法。现实中,很多管理实践的“实证研究”,各种管理模式纷呈,但真正具有学术分量的成果寥寥无几,更别说形成学术“流派”。分析原因有:一是研究者本身的欠缺。研究者学术功力深而实操弱,造成研究成果的“跛脚鸭”。再者就是大环境的浮躁急功近利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术界,一些学人“为利益所惑、拜功名所累”。能够潜心做学问的研究者不多;二是信息和数据原始性和真实性问题。一些管理模式研究者到企业调研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听董事长讲管理思想和理念,组织中高层座谈 “做法、体会”、找几个基层“实例”证明、收集一些报表数据。这种信息数据获取方法的最大的弊端在于:获得的信息是二手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都存疑,由此获得的结论的可靠性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很少有研究者能够沉下身子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扎根到研究对象企业做长期观察和亲身体验,去获得“一手信息”的;三是研究方法论的问题。主题先行、以“理论”找实践例证,或以“实践”套“理论”的“短平快”做法,远多于“从实践中萃取提升到理论”。甚至“打一枪画个十环”的方法并不鲜见,导致研究成果学术价值有限。
关于Theory(理论的创立)。
由于缺乏严谨治学精神和研究方法论的浮躁,导致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不高,无法形成真正的Theory,更无法成为“学术流派”。
关于Education(教育与传播)。
客观说,当下Education(教育与传播)很强,但模式培训师和传播者较弱,“读书机”、“复印机”式的Educator较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众、只懂理论不懂实操或实操功力不深者众,以获利为目的者众,对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管理模式的教育与传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加上培训业滥用营销手段、忽悠大众的不良风气的侵蚀,强大的Education(教育与传播)并不能给建立中国管理流派赋能。
关于Effect(效果)。
对现有市面上春笋般的“管理模式”最贴切的描述就是“最好的也是最差的”。“最好、极有效”通常都发生在管理模式的诞生地,“最差、效果弱”则表现在普遍的“无法复制”。据我观察,在市面上流行的众多“著名企业管理模式”中,似乎成功复制的凤毛麟角。同时,管理模式的效果如何亦很少获得不断关注和研究,对理论的学术价值和实施效果的持续性论证缺乏。论文发表、模式成型后,便很少有对模式的持续打磨和再研究、再论证。对企业管理实践的研究模型是一个“开环系统”,导致管理模式众多而复制力很弱。不能复制的“模式”肯定无法成为“理论”,更无法成为“流派” 。
鉴于上述分析,我觉得王明夫先生认为的:中国诞生杰出的管理理论、在世界商学流派里有一个中国学派“已经走到大概率阶段了”的估计有点过于乐观。不过我亦相信:只要我们有一群具备丰富理论和实操经验、具有学术自由和创新意识、不计功名利禄的情操、严谨治学精神和脚踏实地做学问的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在世界商学流派里有一个中国学派”的愿望一定可以实现!
信息来源 | HR帝
中闳采编 | 书怀
推荐阅读
刘振起:中美之战,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水石:如何看待当前的世界关税大战
路军:向毛泽东学习当领导
水石:我们走在大路上——观刀郎武汉演唱会感言
一个短短600多字的文件,何以深刻改变中国
黄奇帆重磅研判:新质生产力必将重塑这五大行业格局,必然带来五大件未来产品……
张文木:昨天过江,今天过海,其政治意义都是划时代的
陈先义:这个新动向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
张文木:历史上被打败的国家,都是缺乏国家战略能力的国家
最近,四条战线,特朗普全面溃败
相关阅读
宋志平:管理也是硬道理
观点争鸣
2023-05-06
周云杰:中国管理,未来可期
观点争鸣
2023-05-06
搜索
文章
精品课程
课程方案
教育机构
名师荟萃
有问有答
问题反馈
问题描述
请输入问题描述内容
当前已输入0个字符, 您还可以输入1000个字符
上传失败,图片大小不要超过1M
联系方式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或邮箱地址)
手机号或邮箱地址输入错误
验证码输入错误
服务器错误,请稍后重试
提交反馈
提交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