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全民族抗战胜利80 周年的历史坐标上,纪念这场彪炳史册的伟大胜利,不仅是对苦难历史的深情缅怀,更是为了从岁月沉淀中汲取面向未来的磅礴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应牢牢把握弘扬抗战精神这个灵魂指引,让历史记忆转化为开拓前行的精神动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
深刻认识和把握抗战精神赖以产生的历史沃土。伟大抗战精神绝非历史长河中的偶然迸发,而是中华民族精神在血与火淬炼中完成的凤凰涅槃,其根系深扎于千年文明积淀与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沃土之中。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之后抵御外侮的抗争史,本质上是一部民族精神的觉醒史诗。当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踏破山河,亡国灭种的危机将全民族推向历史的悬崖,团结御侮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成为镌刻在每个中国人基因里的生存本能。这种全民参与的抗战实践,恰似一场精神的核聚变,将千年传承的家国情怀与近代抗争的坚韧意志熔铸成全新的精神图腾。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在抗战精神的锻造中扮演着灵魂铸匠与思想灯塔的双重角色。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使党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核心磁场。九一八事变后,党率先发出抗战宣言,将共产主义理想与民族解放使命深度绑定;党积极推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超越党派利益的政治智慧,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基石;党在相持阶段坚持用斗争艺术维系团结抗战大局。这些都充分彰显着党对抗战精神内核的精准把握,体现出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在理论层面,党创造性地将人民史观转化为全面抗战路线,《论持久战》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深邃目光,穿透战争迷雾指明胜利方向;在实践维度,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在白山黑水间谱写抗联传奇,在华北平原展开地道战、地雷战的人民战争奇观,用血肉之躯筑起“真正的铜墙铁壁”。正是中国共产党将先进理论与民族精神深度融合,才使抗战精神升华为具有历史穿透力的精神坐标。
深刻认识和把握抗战精神的丰富历史内涵。抗战精神不是零散精神特质的简单组合,而是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共同构成了伟大抗战精神的灵魂图谱。爱国情怀是抗战精神的核心要义。面对民族生死存亡,中华儿女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的决绝,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担当,构筑起超越肉体的精神长城。民族气节是抗战精神的思想精髓。面对日军“三光政策” 的残暴屠戮,中华儿女挺起了民族的脊梁,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决心,构筑起超越肉体的精神长城,在血与火的淬炼中锻造出中华民族最坚硬的精神脊梁。英雄气概是抗战精神的内在特质。她激励炎黄子孙以血肉之躯高歌前行、奋勇杀敌,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必胜信念是抗战精神的深厚底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预言抗战的三个阶段,实则是运用哲学思辨解构战争迷雾,将必胜信念升华为科学的战略预见。这种信念如同暗夜中的北斗,指引着中华民族穿越历史的至暗时刻,抵达胜利的彼岸。
深刻认识和把握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精神支撑。80年沧桑巨变,为何抗战精神历久弥新?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抗战精神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抗战精神以超越时空的生命力,镌刻着民族的苦难与荣光,在时代的浪潮中焕发新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抗战精神是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抗战时期,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抵御外侮,将个体力量汇聚成民族抗争的洪流,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新时代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从脱贫攻坚战中“上下同心、尽锐出战” 的举国之力,到科技创新领域突破 “卡脖子” 技术的不懈探索,再到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时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守望相助,抗战精神中蕴含的团结奋斗基因,始终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抗战精神是历史教育的“活教材”。她承载着不可磨灭的民族记忆,从东北抗联将士在冰天雪地中的顽强抗争,到南京大屠杀中同胞们不屈的脊梁,每一个历史场景都是那段浴血奋战岁月的具象化精神符号,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课堂和生动素材。特别在全球化浪潮下,多元文化相互碰撞,抗战精神的历史教育价值愈发凸显,它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警惕历史悲剧重演,以史为鉴培育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让历史的警钟在新时代持续回响。抗战精神是价值引领的“校准器”。抗战时期,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大义舍弃个人利益,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信念镌刻于心,这种崇高的价值追求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社会面临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冲击时,抗战精神中所倡导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能够帮助人们廓清思想迷雾,校准价值航向,激励新时代的奋斗者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平凡岗位上坚守责任担当,自觉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无私奉献、爱国敬业的精神光芒照亮时代前行的道路。
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弘扬抗战精神的实践路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华儿女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各级各界都应应结合实际,针对当下依然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把弘扬抗战精神作为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武器,为新时代军休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能。从领导力研究的视角看,应突出关注3个方面:
一是以历史自信筑牢领导力根基。坚定历史自信是新时代弘扬抗战精神的首要前提,更是领导力建设的核心支撑。抗战精神所蕴含的民族觉醒、团结奋斗、牺牲奉献等内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救亡图存中淬炼的精神瑰宝。领导力研究需立足历史维度,深入阐释抗战历史中党的领导力本质,如战略决策的前瞻性、群众动员的凝聚力、危机应对的韧性,引导各级领导者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的行动自觉,为新时代领导力建设筑牢精神根基。
二是深挖红色领导力时代价值。抗战时期形成的红色领导力,是抗战精神在领导实践中的集中体现,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领导力研究应聚焦“战略引领力、群众组织力、攻坚克难力、自我革新力” 等红色领导力核心要素,结合新时代治国理政、企业管理、社会治理等现实需求,解码其时代内涵:例如,将抗战时期 “军民鱼水情” 转化为新时代 “以人民为中心” 的群众工作方法,将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转化为应对风险挑战的攻坚意志,将 “统一战线” 智慧转化为凝聚发展合力的协作机制,让红色领导力成为连接抗战精神与当代实践的桥梁,赋予其鲜活的时代价值。
三是推动抗战精神融入领导力建设全过程。弘扬抗战精神落到实践层面,领导力研究应立足职能优势,将抗战精神与红色领导力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操作、可传播的实践工具。如在咨询服务中,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融入抗战精神的领导力提升方案,通过案例复盘抗战时期关键决策实践,优化当代领导决策流程;开发“抗战精神与领导力修炼” 专题课程,采用情景模拟、实地研学等方式增强体验感;系统梳理抗战时期领导力案例库,提炼可复制的领导方法与原则,让抗战精神通过具象化的领导力实践路径,真正走进各级领导者的认知与行动,实现精神传承与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领导力专业委员会专家)
信息来源 | 中闳教育网
中闳采编 | 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