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在如今社会上,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钱学森这样,因自己是劳动人民而激动?
“手中有没有剑,和用不用剑,那是两回事”。这句极其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话出自新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钱学森。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也是波澜壮阔的,任何中国人听到他的名字都会肃然起敬。
因为钱学森,中国的原子弹工程至少提前了二十年完成,提前突破了美苏等国家的核威慑,获得了自主的发展时期。
拥有如此辉煌的成就,钱学森依然十分淡泊名利。可以说,很少有什么能够再让钱学森感到激动的。
但是钱学森在参加中国杰出科学家奖章的授予仪式时,曾经明确地表示:我一生中有三个最激动的时刻。
第一次:得知自己可以回国后,恩师说:你在学术上已经完全超过我了
钱学森于1935年远渡重洋,到了美国麻省理工留学,攻读航空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由于他不仅有着极高的科学天赋,更是吃苦耐劳,勤于学习,很快就完成了学业。
这个过程仅仅花了一年的时间,次年,钱学森便前往加州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也在那里遇见了他的导师:卡门。
钱学森出国的初衷就是学习先进技术以帮助当时积弱的中国掌握一些关键性的科技,可以说,报效祖国是他除了作为科学家,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以外的唯一目标,而这两者之间,他又以国家为重。
钱学森出国时,并没有私人的赞助和支持,是国家出钱供应他一直读了下去。钱学森深知当时的国家并没有太多的资金可以周转,但是仍然拿出了钱帮助他。
在攻读博士期间,他得到导师的许可和支持,成立了自主的火箭研究小组,在不断地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的许多笔记、演算过程等都成了重要的战略资源。
1939年,也就是钱学森前往加州理工大学的第三年,他完成了博士学位的就读,旋即有了回国的打算,但是当时他并没有返回国内。
当时他的导师卡门曾经与他有过一次讨论,以他当时刚刚博士毕业的学识造诣,尚不能为国家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而国内当时很难给他提供继续深造的条件,如果他能继续留在美国,就能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今后能够更加有效地报效祖国。
权衡之下,钱学森决定暂且留下,待时机成熟再回到祖国。这个选择无疑是再正确不过的了。
真正的爱国并不能仅仅凭借一腔热血,更要有良好的引导途径和方法,将自己的愿景与达成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价值。
在此后的近十年里,钱学森一路从加州理工大学的助教、副教发展成为终身教授。他展现出的科研水平与能力一度让美国人感到不可思议和震惊。
美国人为了留住钱学森,为他开出了极其优渥的条件和报酬,希望他能够为自己所用,帮助美国在对抗苏联、稳定世界霸主的路上走得更远。
但是这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全国上下处在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由于美国人对消息的刻意封锁,钱学森很少能够了解到中国究竟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
但是他知道,祖国一定正在进行十分艰难的斗争,这也成了他多年来难以安稳度日的心头重担。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震惊了全世界,钱学森也收到了这则仿若天地初开的特大喜讯。在深深为祖国感到自豪与骄傲的同时,那个沉寂十年的归国梦终于又醒了过来。
钱学森再一次向自己的导师辞行。但是现在的钱学森与十年前的他有着巨大的差别。
十年前,尽管钱学森已经小有成就,他的导师对他也感到十分满意,但他始终只是一名后辈,他的水平和知识经验都很有限。
经过十年的积累,他的能力已经足够得到美国的高度重视。因而卡门很难接受自己的学生回国的愿望,他对此感到十分不解:你回到中国干什么?难道去种苹果?
对此,钱学森毅然表示:如果这是回报祖国的唯一方式,那我也愿意去做。钱学森很明白,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不可能给他开出如在美国一样好的待遇水平,他回去以后甚至吃饭都很困难。
但是只要是在中国,只要是为祖国的发展作贡献,无论国家需要他做什么,他都会毫无怨言。
他的诚恳和决心感动了卡门,卡门最终同意了他的辞呈。但是以师生情谊、科学友谊为主的卡门允许他回去,不代表以国家利益为主的美国政府、军方同意他回去。
钱学森自己也没想到,回国竟然成了一件难如登天的事,一路上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坎坷曲折。
美国海军上将曾经找到卡门,并且直言:不管他(钱学森)在谁那,都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允许他回到红色中国。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钱学森依然坚持回去,他随时有可能面临生命危险。因为当时的中国还十分弱小,不能够给他提供强有力的后盾,他一人在美国,除了相伴的爱人和结识的一些朋友,更没有人能够保护他。
面对美国人的软禁和监察,钱学森甚至有了偷渡回国的主意。但是很快,美国人伪造了钱学森的一些资料,称他是中国派来的间谍,将他关入了牢房中。
隔着一道铁门,钱学森感到万分的悲痛和无力,一位怀着赤诚精神的英雄,难道就要在这里倒下吗?
所幸,卡门和一些加州理工大学的教职工对此感到十分愤慨,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示威活动,成功为钱学森保释。
但是美国依然不愿意让钱学森回国,派人将他牢牢地盯紧不松手。
中国方面为了让钱学森摆脱困境,也不断地进行交涉。最终,中国以提前释放11名美国战俘为条件,接引钱学森回国。
钱学森回国前夕,最后一次向卡门导师辞行,卡门哽咽道:你现在的学术水平,已经超过我了。
1955年,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路。即便如此,美国依然在钱学森登机前无理由地扣押了钱学森20年来苦心记录的笔记,让得钱学森许多既成的想法永远留在了纸上。
历时六年,钱学森究竟受到过多少的苦难折磨,除了他自己,没有人能够完全记清。但是从他离开中国,前往美国,到再回到祖国,整整20年间,他的一颗赤诚之心从未有过变化。
他这人生中第一次最激动的时刻,是来自得知祖国独立了,强大了,也来自导师对他学术的认可。对于他而言,没有什么比这两项更重要了。
第二次: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归国后,钱学森作为世界上享誉已久的科学家,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社会上也被钱学森的事迹深深感动。
次年初,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通过了钱学森提出的意见,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负责中国的航空技术研究。
几个月后,钱学森带头组建了国防部第五研究所,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为火箭和导弹组建的研究所。
1958年,国家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学森是其创始人之一,担任力学研究所主任。同年,经过杜润生和杨刚毅的介绍,钱学森提交了入党申请,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当他在红旗下完成了宣誓以后,他才深深感到这个身份带来的神圣使命和崇高职责所在。当时中国因为朝鲜战争,将“家底”打得差不多干干净净,但是中央表示,将集中一切资源支持钱学森的导弹建设工程。
除了内部的困难以外,钱学森的导弹建设任务还面临着来自国际的压力。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对中国的援助条约,中断了一切援助项目。
毫无疑问,苏联的这些举措为当时的中国又增加了重重的压力,许多原本已经进展顺利的研究项目又一次停滞不前,甚至彻底废弃。
即便如此,钱学森在回答周恩来的询问时,依然信心十足地表示,仿制导弹只需要一年的时间,自主研发最多四年。
钱学森说,美国人能够造出原子弹,我们中国人不比他们少一个脑子,我们也能。
仿制导弹的任务进行得十分顺利,当年11月,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试射成功。
当看到东风一号划过湛蓝的天空,在戈壁滩的荒漠上绽开一朵连通天地的蘑菇云,钱学森骄傲地说:“这就是我种下的苹果”。
东风一号的成功发射开启了我国航天导弹的新大门,这项突破性的变化表示我国已经开始真正掌握了属于自己的“剑”。
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枚氢弹爆炸成功。
两种战略武器的成功爆炸不仅让中国的军事实力有了质的飞跃,也使中国彻底摆脱其他国家的核威慑,国际地位大大提升。
在研发成功之前,钱学森曾经说:我不能想象有一天,原子弹落在我们国家的人民头上时,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不敢停下来。
周恩来和毛泽东对两弹的成功爆炸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赞扬,并表示,我们不仅要有原子弹,还要有人造卫星,给原子弹安上眼睛。
钱学森对此深表赞同,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苦心研发,终于在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
至此,钱学森完成了他“两弹一星”荣誉的壮举。而他的奖章则是在1998年的颁奖仪式上被授予的。
28年的时间里,钱学森并没有等待,因为他始终认为他为国家做的贡献都是应该的。而当时由于国家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颁发奖章需要占用一笔巨大的开支。
第三次:“钱学森是劳动人民的优秀代表”
1991年,钱学森在被授予国家杰出科学家奖章时,恰逢《史来贺传》出版,他读到《史来贺传》的序中写道:“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跟钱学森作为四十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这就是钱学森第三次最激动的时刻,他表示当时“简直心情激动极了。”他真切地为自己是劳动人民的一份子感到骄傲和激动,在他讲到这里时,眼中泛起了泪花,声音也几度哽咽。钱学森的妻子,坐在台下的蒋英也别过头去,露出了十分深沉的笑意。
钱学森始终以劳动为荣,以为国家奉献为荣。这篇序上虽然只提到了短短的几句话,但也证明了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和科学贡献获得了国家和人民的认可。
钱学森的伟大之处在于,他除了学术造诣和科学成就举世公认之外,个人的品质更让人感到敬佩。试问在如今社会上,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钱学森这样,因自己是劳动人民而激动?
值此清明时节,我们在踏青游玩、欣赏春天的无限生机之时,更不能忘记钱老这样的国之脊梁。是他们牺牲了属于自己的享受时间,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才为新时代的和平、富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今,尽管美国的洲际导弹比我国要早20年的部署时间,但是以东风41导弹的14000公里射程,100米以内的精准度,已经丝毫不逊色于美国的“民兵3”导弹,两者之间的差距可谓微乎其微。
而中近程导弹方面,中国凭借东风21、东风26等,要优于美国。其他类型的导弹上,中国与美国也是各有千秋。
整体上说,中国从当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直追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可谓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世界奇迹。
这其中,有钱学森创造的多少功绩?从他开创了中国第一枚导弹,历经六十年沧桑,中国终于铸出了属于自己的利剑,这柄剑不为伤人,只为捍卫国家尊严和人民安全。
信息来源 | 昆仑策网
中闳采编 | 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