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的102岁生日。102年前,她在那个血雨腥风的时空里秘密成立,不被世人所知,不被世界看好,而她却用28年的短暂时间,打败了所有的对手,建立了新中国,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进程。而今,她正以9500万的雄壮队伍,昂扬迈步在第二个百年征程。这令她的每一分子,无不为之而感到自豪!
抚今追昔,万念尤忆毛主席。
研究论之,“建党者众,而最为不同寻常者是毛泽东。”现将心得,分从8个方面与各位朋友共享,并欲求指教。
一、中国共产党的建党者
中国共产党建党,本文特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建党者,就是指的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人,即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人。
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是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的。这个地方,是李汉俊之兄李书城的住宅,建国后称为兴业路76号。1938年5月,毛主席在延安提出举行纪念建党的活动,但他与当时在延安的董必武只记的是7月份开的会,但开会的准确日子记不清了,所以毛主席就决定把党的生日定在了7月1日。
史料记载,第一次全国党代表大会,开会的一共是15个人。这15个人,从参会的身份看,实际上是3类角色:
一是会议代表,是12人。包括: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
二是国际代表,是2人。一个是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一个是赤色职工国际的代表尼柯尔斯基。这2人,实际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的指导者。
三是列席会议,是1人。这1人,即包惠僧,他是陈独秀派来参会的,他的角色定位,应是为陈独秀了解掌握情况的。
现在的党史研究,一般笼统称,出席会议的代表是13人。
除了这13个人外,我觉得还有两个人,也一定要算在建党者中。这两个人就是李大钊和陈独秀。因为,李、陈是最早宣传马列主义的人之一,也是最早筹策成立共产党的人之一,他们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没有参加党的建党大会,理应也是当然的建党者。
这样算下来,建党的就是15人。这15个人,历史早已给出了结论。
脱党的3人:李达、李汉俊、包惠僧。李达,1922年夏,因难与陈独秀一起共事而脱党;李汉俊,1922年,因与陈独秀意见分歧而脱党;包惠僧,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脱党。这3个人,显然是未能坚持党的初心。
被开除出党的3人:陈独秀、刘仁静、张国焘。陈独秀,没有参加一大会议,但他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党的二大、三大陈独秀被选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党的四大、五大,陈独秀被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27年7月,因犯右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被共产国际停职,1929年被开除出党;刘仁静,1929年被开除出党;张国焘,1938年被开除出党。这3个人,无疑是走上了建党的反面,与党分道扬镳。
当汉奸的2人:陈公博、周佛海。陈公博先是1923年被开除出党,1938年随汪精卫投降日军,抗战胜利后逃往日本,后被逮捕,1946年被处死;周佛海,先是1922年脱离共产党加入国民党,1938年随汪精卫投降日军,日军投降后被逮捕,1948年死在南京的监狱中。这2个人,是中国共产党的耻辱,是中华民族的败类。
牺牲的5人:李大钊、邓恩铭、陈潭秋、何叔衡、王尽美。李大钊,1927年4月被奉系军阀逮捕,在狱中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1927年4月28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被北洋政府绞杀而牺牲;邓恩铭,1925年、1926年、1928年三次被捕,1931年4月慷慨就义;陈潭秋,1942年9月被新疆军阀盛世才逮捕,1943年9月在迪化(今天的乌鲁木齐)被秘密杀害;何叔衡,1935年2月,随江西留守部队向福建转移时,与瞿秋白等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坚决不做俘虏,在长汀水口附近跳崖牺牲;王尽美,1925年8月在青岛病逝。这5个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英烈被载入史册。
建国的2人:毛泽东和董必武。董必武,在党内的职务,自中共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9月29日召开,11月6日闭幕)始,连续当选为七届、八届、九届、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一中全会(1973年8月)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行政职务,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副总理、最高法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等,1975年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中国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中华民族的大英雄,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这就是我党的建党者。在岁月的流失中,在革命的大潮中,各自演绎了自己的政治路程,留下了迥然不同的历史痕迹。
现在有一种论调,认为毛泽东参加一大时,不起眼,很土气,更不能与那些北大学生和留学生相比,这实际上是一种毫无根据的臆想,而事实则恰恰相反,毛泽东才是其中最为不同寻常的建党者。
二、设若毛泽东加入中国国民党如何
怎么会有这么个设问?又为什么在这里说它呢?我告诉诸君,这个设问是朋友问我的。在这里说这个设问,我以为它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认识毛泽东这个建党者。
一次与朋友聊天,谈及国共两党历史,他不无联想,奇特发问:“如果毛泽东不是加入共产党,而是加入了国民党,那共产党会是如何呢?”当然我理解,这位朋友的意思是说,共产党的其他领袖没有人能胜过毛主席,如果毛主席参加了国民党,那国共两党谁胜谁负就很难说了。
对于这样的一个设问,显然不具有可考的实质意义。不过,倒也不是完全空幻的无史可论,相反,毛泽东不但加入过国民党,而且还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干出了相当的成绩。当然,毛主席参加国民党,与这位朋友的设问不是同一质的。毛泽东是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国民党的工作。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要说到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正式决定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资料显示,参加过国民党的共产党员有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林伯渠)、张国焘、瞿秋白、张太雷、刘少奇、彭湃、恽代英、邓中夏等。
但资料同时显示,毛泽东在这其中的作用又是较为突出的。
一是毛泽东受命参加筹备和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国民党一大筹备,和出席国民党一大会议,对于中共来说,是一件须慎重考量的大事,因为这里面有国共两党的尖锐斗争。所以我们看到中共中央的通知要求,参加的“同志必须政治头脑明晰且有口才者”。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1月在广州举行,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参加,其中有20名共产党员。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被指定为国民党章程审查委员会委员。会议期间,毛泽东多次发言。毛泽东在会上的突出表现,受到孙中山和一些国民党人士的赏识和注意。1月30日上午,选举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时,孙中山亲自拟了一个候选人名单交大会选举,其中就有毛泽东。最终,毛泽东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这是一个什么角色呢?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二是毛泽东受命参加国民党上海和广州党部与国民党中央的工作。由史料看,毛泽东从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一直到1927年6月宁汉合流为止,即国民党武汉国民政府与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实际参加中国国民党工作长达三年半时间。
在这三年半的时间里,毛泽东参加筹备和出席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两次当选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先后被派驻上海国民党执行部、广东省国民党执行部指导工作。这两个地方,当时几乎是国民党的全部地盘。毛泽东还身负重任,赴湖南省筹建国民党地方组织。他曾任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中央宣传委员会委员、中央土地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等职,列席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史料显示,在毛泽东工作的每一个领域,他都作出了开创性的突出贡献。他领导的国民党湖南省建党,成为全国国民党组织和党员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他接手的国民党宣传的烂摊子,在他的领导下,很快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从有关的资料分析,共产党的建党者,参加国民党一大的有3人,张国焘、毛泽东和王尽美。在这次大会上,张国焘和毛泽东同时又被选为了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但张国焘没有在国民党中央任职,而毛泽东却担任了国民党的重要领导职务,中宣部代理部长。我们说,这无一不表明了毛泽东的出类拔萃。
好了。我们再回到共产党建党者这个话题上来,看看毛泽东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建党者。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是分了前后两段完成的。前段会议,是在望志路106号召开的,时间是7月23日至30日。后段会议,是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召开的,时间是1天,有说是7月31日,有说是8月5日。
从常识想,8月5日更符合实际,因为要转移,要联系游船,还要妥善安排相关事项,又是在隐秘状态下,以那时的交通和通信条件,7月31日要开会是很难的。
为什么要去嘉兴南湖上召开呢?是因为望志路开会的点已暴露,遭到了租界巡警的搜查,在上海再没有秘密地点可以开会。所以,李达的夫人王会悟就建议去嘉兴南湖上开,认为租船在湖上乔装游客来开会比较安全,同时,为防万一还在船上布置了麻将牌。
这里还要交代一下,后段在嘉兴南湖上开会,不是先前的15个人都参加了,而是只有7个人,但毛泽东是七人之一。是这7个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由于是战乱年代,又是极机密状态下,中共一大开会的任何原始材料都没有保留下来。现在我们看到的党的第一个纲领,也是后来在共产国际档案中保留的俄文本的译本。
也是由于没有原始材料,所以,现在就有人从个别人的回忆录中寻得只言片语,来臆想评价毛泽东在建党时很弱,这是毫无根据的,也是极不严肃的。
那么,如何分析呢?我觉得除了上述国民党这个点,还可以看中共三大的点。中共三大,毛泽东是中央执行委员会9名执委之一,排在陈独秀、李大钊之后。同时,毛泽东还被选为中央局委员,在5名中央局委员中排在第二,分管组织并任秘书,协助中央局委员长陈独秀工作,与陈独秀一起具名处理中央文件,是中国共产党实际上的第二把手。
这两个点,从时间上说,仅距党的一大两年,这样回溯推及,我们就能看出,毛泽东绝非是很弱的建党者。我的研究,毛泽东恰是一名极为了不起的不同寻常的建党者。他的了不起和不同寻常,在于他在建党前已完备了身心历练,有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这是其他建党者远不能比的。
三、毛泽东是完成了“向真理蜕变”的建党者
现代有评论说,共产党的建党,与会的13名代表,都是知识分子,就“如同是小知识分子俱乐部”。也是因为这一点,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所以并不被共产国际看好。
那么,这13名代表的学业是怎样的呢?大体的归类是:北大学生4人,陈公博、刘仁静、张国焘、包惠僧(肄业);留学日本4人,董必武、李达、李汉俊、周佛海;师范学校4人,毛泽东、何叔衡、陈潭秋、王尽美;在校中学生1人,邓恩铭。正是以这个学业,现在的很多人把北大和留学的人看高了一眼。
但我们不能不说,那时的北大生,不是现在全国统考几百万考生中选拔的尖子,那时的留学生,也不是新中国选优秀大学生去外国的深造者。这里还有个问题,就是在认知上忽略了学历和学力的根本不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青年运动领导人萧楚女,几乎没上过学,完全是自学,但其才学出众,毛泽东任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时,萧楚女就任干事,协助毛泽东编辑国民党《政治周报》,后任“全国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专职教员,黄埔军校政治教官,被称为杰出政治教官。
研究毛泽东,我们说他是极为不同寻常的建党者,正是说他以丰富的阅历,摆脱了小知识分子固有的缺陷,完成了“向真理的蜕变”。这种蜕变,准确的说,就是他“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志愿,与正确的解释了人类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契合。这种契合,使毛泽东的认知、视野、信仰、意志都远远高于了其他建党者。所以,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大毛泽东17岁的何叔衡要追随毛泽东了。
这是一个极不寻常的结合点,就是毛泽东心中原有的强烈的报国志向,在寻找“大本大源”的探索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
我们知道,少年毛泽东就怀有强烈的报国志向。
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报考东山高小,他的报国情怀以《言志》作答,一气呵成,竟被校长惊呼“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之才”。在东山高小,毛泽东为自己取别名“子任”,强烈表达自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志向。
1911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长沙的省立第一中学。在这里,他把政见文章贴在学校墙壁上,主张由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组织新的政府,反对专制独裁的腐朽清政府。
在这两所学校,毛泽东的学力和学历发生了尖锐矛盾,学校的课程严重的吃不饱,更觉得找不到能实现报国理想所要的东西,所以,各读了半年就都退学了。
引人玩味的是,虽然在校时间短,但两所学校的老师都发现了毛泽东的非同寻常,“实切社会立论”,“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为什么要退学呢?联系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全过程看,就是他心中萌动的要寻找的“大本大源”,在这样的学校里找不到。这一点,在他给老师黎锦熙的信里,是表达的清清楚楚的,他要救国“动天下”,而他认为要救国“动天下”,就要“先动天下之心”,而要“动天下之心”,就要寻找“大本大源”。
毛泽东的这种“大本大源”的寻找,真正的契合是到了北京。
1918年8月,毛泽东受老师杨昌济函约,赴北京组织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活动。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进京。他于这年的10月进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到次年3月离开,在京半年时间。期间,他与陈独秀进行过长谈,与李大钊进行过长谈,他的思想“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1919年12月,毛泽东带领百人“驱张”请愿团进京,于1920年4月离京赴上海。这是他第二次进京。这次在京期间,他读了能搜集到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的书,其中最主要的一本书是《共产党宣言》。由此,毛泽东完成了用马列主义“改造中国和世界”的认知结合,建立起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他觉悟世间法则,“河出潼关”,“风回三峡”,有“大势力”,必有“大抵抗”,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基本规律。
毛泽东后来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历史让我们见证了毛泽东的话,他确实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长期的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中,在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无论遭受多大的挫折,也无论受到怎样的冤屈,他都毫不动摇坚持信仰,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和世界”。
从建党说,毛泽东两次进京,又两次离京赴上海,而且两次在上海会见陈独秀,这其中就涉及到讨论建党问题。这也可从蔡和森与毛泽东1920年夏秋的通信中,关于“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讨论得到佐证。1920年11月,陈独秀、李达委托毛泽东在长沙建党。这也是毛泽东1920年入党的由来。
回溯这些建党者,从当时的情况看,虽都积极主张建党,但其情态却是各异的。其中,不乏听得马列主义新概念而一时血涌者,也不乏只把马列主义当作理论研究者,还不乏参加建党的目的并非是共产党的初心者,那些脱党、叛党、被开除出党者,是说明了这样的结论的。
最终,只有完成了“向真理蜕变”的毛泽东,成为了天才理论家,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四、毛泽东是“不给自己留后路”的建党者
建党者的年龄,也是社会上的一个话题。13名建党者,年龄比毛泽东大的有5人,年龄比毛泽东小的有7人,其中,年龄最大的是45岁,年龄最小的是19岁。13人的平均年龄是28岁,毛泽东的年龄恰是平均数。
在研究《毛泽东精神》的过程中,我曾惊奇地发现毛泽东一生平切的3个28岁,即享年84岁(中国传统计寿),平分为三个阶段,各为28年。第一个28岁,从1893到1921,我谓之“立志”,即毛泽东寻找到“大本大源”,最终立志信仰马列,建立共产党;第二个28岁,从1921到1949,我谓之“奋斗”,即毛泽东毁家兴邦踔厉奋斗,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第三个28岁,从1949到1976,我谓之 “探索”,即毛泽东“继续革命”祛“周期律”,最终避免中国“苏联化”。
我们知道,就在苏联解体的档口,中国也有人提出了类似苏联的解体方案,最终是跟着毛主席闹革命的老同志反对才没拿出来。原因何在?
毛泽东的《讲堂录》写着:“毒蛇螫手,壮志断腕。非不爱手,非去腕不足以全一身也。彼仁人者,以天下万事为身,而以一身一家为腕,惟其爱天下万世之诚也,是以不敢爱其身家。身家虽死,天下万世固生,仁人之心安矣。”正是毛泽东“不惜跌得粉碎”,以“身家虽死”之浩然正气,发动触及灵魂的继续革命,得以安国救民。
1921年的春节,刚刚步入28岁的毛泽东,注定要带领全家镌刻在中华民族的丰碑上。
大年三十的傍晚,毛泽东带领着毛泽民、毛泽覃,按照当地的习俗,兄弟三人到父母坟前作了祭坟。
大年初一,毛泽东吩咐全家早早吃了饭,然后召集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和弟媳王淑兰(毛泽民的媳妇)开家庭会议。
无父尊兄。毛泽东先是感谢泽民和弟媳在家打理日子,辛苦操劳,为父母送终。然后就和盘托出了动员全家共赴国难的意见。
毛泽东说,家里的日子难我是知道的,你们不说我也能体会到。而“家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难。”“救家必须先救国,国富民才强。”
毛泽东决定,家里的“田让给又穷又会种田的人去种,房子也让给种田的人去住。”牛和农具送人,欠人家的钱还了,欠家的钱不要了,连过年剩的熏鱼腊肉也送给了左邻右舍。
就这样,上屋场毛家,人走了,家没了。“国乱民不安生”。毛家的兄妹们,决心舍家为国,舍己为人。
就这样,在上屋场开家庭会议的人,先是毛泽建,后是毛泽覃,接下来是毛泽民,一个个为了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著名作家任志刚说:“毛泽东将自己的亲人和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加入了共产党,而其他党的建立者多是个人参与,可以随时随地轻松进出的。在这一点上毛泽东没有给自己留后路。”
这就是毛泽东,一个极为不同寻常的建党者,一个“不给自己留后路”的建党者。
毛泽东有着极高的天分。一位研究佛学的长者,把毛泽东看成是白帝,谓之智慧超群。毛泽东的老师说他,人品好,才学高。我们有一万零一个理由相信,如果毛泽东为个人发家奔日子,上屋场的毛家,一定会是中国数得着的富甲一方的望族,然而,毛泽东没有给自己留后路,把全部的心血,把一家人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一家满门忠烈,弟弟,妹妹,妻子,儿子,侄子,六位至亲的人,先后为国捐躯。
有评论说,这不仅是在建党者中,就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军曾对我说,“我们最对不起的人就是毛泽东”。是啊!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毛泽东毁家纾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任何私心,全家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长时间遭受污名诽谤,至今仍有下三滥往他及家人身上喷粪,实属邪恶至极,罪不可赦!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领导力专业委员会专家,原解放军后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毛泽东精神》作者)
信息来源 | 中闳教育网
中闳采编 | 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