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来,个别归国人员不甚恰当的语言、不服管理的态度、不计后果的出行,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关注。以至于“建设家乡你不行,千里投毒第一名”“祖国拿你当亲人,你把祖国当冤大头”等短句成为网络流行语。这种不界定对象的嘲讽式语句传播,极易把打击面扩大到整个归国人员,伤及全体华人华侨情感,影响民族团结和国家形象,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应当看到,不管是机场里埋怨“欧洲回来就这待遇”、隔离区非要喝矿泉水、还是小区里执意不戴口罩锻炼的现象,都是发生在极个别人身上的极个别行为,不能因为个别现象就对整个归国群体贴标签。广大归国华人华侨不仅理解和配合政府的管控行为,许多人还把返乡后的检疫、隔离、消毒措施上传到网上,配以自己的感受和解说,从正面宣传了国家防疫措施和政策,赢得了国际社会特别是海外华人华侨的赞扬。
此次疫情是国家前所未遇的紧急事件,所有的应对措施都无法基于精准预测和反复演练,只能在边做边改中逐步完善,在某个环节存在暂时性不足、疏漏、甚至失序均在所难免,比如对机场短期出现的回国人潮,事实上会造成机场入境管控资源的挤兑,对此我们应再次呼吁归国同胞予以理解和支持。同时也应看到,不管是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绝大多数人没有经受过如此严格的管控,没有亲历过这种慌张的局面。传统的生活节奏被打破,习惯的生活方式被改变,必然给所有经历者带来不适感。虽然有强制要求,也相信绝大多数人员能够理解,但对于极少数人出现的、对这种不适带来的非理性反应,除了通过依法依规强制纠偏以外,不应予以穷追深挖,轻易进行道德定性、人格批判,更不能扩大打击,伤及无辜。
一些人借此呼吁,国家应当效仿外国严格边控措施,禁止外国人入境。对此,我觉得适当加严边控可以实施,但面向特定国家、特定对象的禁止应当审慎。任何防控措施都应当建立在损益权衡、综合评估之上,在能够控制输入型疫情扩散传播的前提下,维护国家形象、尽到国际责任,维护中华民族的发展环境、长远利益要显得更加重要。
我们与欧美重疫国的情况不同,抛开强大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不谈,我们已经经过了前期的慌乱,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控与防疫措施,锻炼了一支相对更有经验的队伍。禁止措施应当在国家疫情防控难以应对的情况下实施,而对我们的情况而言,防外部输入相对于防内部扩散、控要点边境相对于控内部流动,对受控的入境人群防控相较面向几乎所有人群进行防控,要相对容易得多。尤其是在国家经历过前期战疫,积累了相应经验的情况下,应当能够对处置类似情况心中有数。
更何况,此时选择归国的,多数要么是海外华人,要么是归国华侨,要么是与我国有紧密关系或相关业务的国际友人。他们在其他地区疫情严重时选择回来,既是避险的本能反应,也是对我国抗疫和管控能力的“用脚投票”。对于在外工作学习的华侨,他们是国家公民,在遇到难处时寻求回家避险,乃是正当权力,帮助他们、甚至接回他们是国家的责任;过去国外发生其他紧急事件时国家是这么做的,今天不能、也不会因为疫情特殊就一拒了之。对于外籍华人,他们是我们的胞泽,不久前国内疫情爆发初期他们曾积极援助,决不能他们今天有难我们就闭门冷对、冷嘲热讽。
由此向上追溯,每到国家有难时,海外华人华侨无不踊跃动员,积极筹捐,哪怕累土之资,也尽点滴之力。更有不畏生死、勇赴国难的勇士如叶剑英元帅、叶飞上将,散尽家财、兴业兴教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冲破阻力、舍优就简也要回国效力的科学家华罗庚、钱学森等等。他们是优秀海外华人华侨的代表。现今的广大海外华人华侨与他们一样,虽贡献有大小、能力有高下,但乡心无二至,善意无不同。我们决不能以“国家有难你应该出力、自己有难别带来麻烦”的利己心态,把华人华侨拒之门外。
即使国际友人,他们选择相对安全之地避疫避险,是人之常情,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但凡还能应对,只要不发生资源挤兑,可以进行严格的风险管控,就不应采取一禁了之的简单办法。至于费用,应按规定办,力求所有人都能接受理解,不理解者强制执行即可。
大灾如大考。中华民族历来倡导休戚相关、患难与共,主张“计利当计天下利”,我们在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更应当展示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今天,我们对遇难求助的华人华侨张开怀抱,明天,他们就会成为散布世界各地的文明使者和代表。
大难如大关,在抗击人类共同的疫敌面前,虽然我们会面临一些风险,付出一些代价,但对于国家民族的未来的发展,这一切都是应当面对的,也是需要承担的。风雨过后是彩虹。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我们必胜此疫,也必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封连洲:原火箭军某部科试负责人、大校军衔。本文经作者授权在中闳教育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信息来源:中闳教育网
责任编辑:宇涛